下面的故事也是和梦境有关,说的是博创的产生。
1861年起,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开始研究苯的结构。他早年受到建筑师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他善于运用模型方法,把化合物的性能与结构联系起来,他的苦心研究终于有了结果,1864年冬天,他的科学灵感导致他获得了重大的突破。他曾记载道:“我坐下来写我的教科书,但工作没有进展;我的思想开小差了。我把椅子转向炉火,打起瞌睡来了。原子又在我眼前跳跃起来,这时较小的基团谦逊地退到后面。我的思想因这类幻觉的不断出现变得更敏锐了,现在能分辨出多种形状的大结构,也能分辨出有时紧密地靠近在一起的长行分子,它围绕、旋转,象蛇一样地动着。看!那是什么?有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个形状虚幻地在我的眼前旋转着。象是电光一闪,我醒了。我花了这一夜的剩余时间,作出了这个假想。”于是,凯库勒首次满意地写出了苯的结构式,指出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含有封闭的碳原子环;它不同于具有开链结构的脂肪族化合物。1867--1869年,凯库勒在演讲“关于盐类的结构”和《关于莱(1,3,5一三甲苯)的结构》一文中,发表了有关原子立体排列的思想,首次把原子价的概念从平面推向三维空间。
这则美谈里面涉及到了知识的综合链接导致新的发现。我们不禁要问建筑训练与化学研究有联系吗?那么,这里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确实有。如果事物是孤立的,那它证明的可信度就存在疑问。我们可以看一看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进书法与计算机技术有联系吗?在乔布斯那里有的。
那么好的,你如何完成跳跃性学科思考以实现你梦想的创造哪?或者你如何让一个知识运动起来去链接另一个知识?当然,你得首先知道这些知识,这是学习过程;其次,你得知道这些知识是活的、不是孤立的,这是分析综合理解过程。这里要记得一句话:保持任何可能性。可能是会犯错误,那么当很多可能堆积,就会出现闪闪发光的“金子”。
2016.7.13:今陈于途损于器,同事强于路损于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