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纵横四海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1/2)

人有钱了应该做些什么?

没读过几年书的小老板们会说:“我要是发财了,我就收藏艺术品。什么毕加锁(索)。张老(大)千的,有多少就买多少,提高一下自己的艺术品味!”

养殖专业户说了:“等俺有钱了,我就买两辆高级轿车,一辆宝马一辆奔驰。一辆自己谈生意用。一辆专门用来给肉联厂送猪肉!那样才拉风!”

还在温饱线挣扎的人却说:“等我发家致富了,我就买栋别墅。请一个英国管家,一个中国厨子和一个法国厨子,再娶一个日本女人当老婆。那才是贵族!”

这是相当一部分还未富起来的人的梦想,当然也无可厚非,人家自己挣的钱怎么折腾。自己说了算。

中国越来越强大,富人们当然也是越来越多,进而形成了一个阶层。朱门酒肉臭。富人们享受着夯华富裕的生活,一边醇酒美人。一边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口味。最初的富人们还不知道如何去享用自己的财富。刚从物质贫乏的年代走过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掷千金也许就是这些人最直接的使用财富的方式。当然也有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一边银行存款以几位数的规模不停地增涨,一边勤俭节约,过着普通的生活,舍不得多花一分钱。那是穷惯了的缘故。你可以羡慕,可以鄙视。也可以表示尊敬。

后来的财富英雄们却不同,他们的财富并不是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诸如街头小买卖那样。原始积累而成的。往往是一夜之间就成了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他们不仅年纪轻轻就拥有巨额地财富。还拥有高学历和高品味。追求的是口味和个性。他们可以为了看外国歌剧而包机赴会,他们可以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自由和特立独行而去找罪受。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富豪地写照。

李思明更愿意将钱花在需要地人地身上。

在1992年底的时候,个人财务状况得到了很大地改观。尽管过去两年从银行借了不少钱,但是微星半导体和anycall电讯公司借助于先进科技和高利润的产品,加上上市公司香江电器的分配利润,集团已经掌握了超过30个亿人民币。另外还有电影公司的1亿美金。负责财务的袁侯的笑脸也多了起来。赶紧还了银行的部分短期贷款,除了追加投资。各位股东手头上还有不少钱。

这是几位股东多年来第一次可以放心地分红利,人人都很开心。以前是有财务压力和对未来地不确定性的担忧,现在终于不再受穷了。曾智这样感叹道。他赶紧再加点钱去买了一艘豪华游艇,去显摆并且扬眉吐气一番。还不忘赞助李思明地基金会一部分。

人怕出名猪怕壮。李思明的大名早就在全中国如雷贯耳了,关于李思明的真真假假的故事和传说很多。当然更多地人是看到李思明的身价。不吝给了他“全中国最富有的人”的称号。

在中国最先富起来地一部分人当中。有不少人地财富来得不那么干净。人们把这称之为资本的“原罪”。投机倒把、走后门甚至是走私和经济诈骗。利用法律和政策漏洞等等,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没有钱地人往往会拿这个安慰自己。只要是有钱人。那一定就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私密。俗话说的好:无商不奸嘛!

李思明早就参与到慈善事业和他认为有意义的事业中去了。

数个名牌大学包括香港和国外地大学送过来几个诸如名誉教授和名誉博士地头衔。这种虚名李思明避之如毒蛇,十分反感,自己这个正牌大学教授都没功夫搭理呢!

各种媒体采访要求也送到了面前。要他谈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所谓的成功经验。

还有各种名目的会议和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纷纷向他发出邀请。

李思明根本就无所谓,通常会让秘书三言两语地打发掉,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曾智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代表李思明在各种会议之间奔波。

但是有一类的公益事业李思明却很热衷。而且很投入。比如他个人出资和国家教育机构共同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科技发明大赛,而且他总是在百忙之中。亲自参与具体地工作,为此他不吝花费大笔的金钱。因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了一些钱,李思明全部把钱投入到老兵基金会和知青基金会当中。前者关注于退伍、复员、转业军人的生活困难者。以及烈士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后者不仅关注知青一代地社会问题,也关注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甚至已经扩展到中国民间文化地保护问题。

李思明觉得钱花地很舒服。他对个人财富看得很开,大笔地财富对于自己的后代来说也许是一个灾难。将钱花在各需要钱地方面。特别是教育上,李思明觉得很值。

做一个精神富有者。李思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奋斗目标。当一个个家庭因为自己的资助。而重燃起对幸福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当一个个贫困失学者,因为自己而读完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时候。李思明从未感到如此满足过。

在1993年春节即将降临前不久,李思明跟着小刀又一次奔赴山东沂蒙。时隔五年之后再一次光临。让李思明觉得眼前的一切有一些模糊起来。

宽敞结实的公路修得又结实又漂亮。公路两侧种植着漂亮的常绿树木。一辆又一辆载满游客的大客车进进出出。载着山里产的特色农产品的卡车也是络绎不绝,间或有山里人开着农用车在山外采买的商品往山里进发。好一派繁忙的情景。

“这里还真大变样了!”李思明道,“上一次咱们可遭罪了。”

“这全靠咱修得这条路,这可是功得无量啊!”小刀自豪地说道。

“要想富先修路!”某位陪同的当地人武部领导插话道。“夏同志说得没错。正是这条路让这片山大变样了。咱山里人要是出去办事或者打工。也不要翻山越岭了,城里人来咱们这游玩图个新鲜,也很方便。路修好了。咱们乡里人想啊。不能光守着这大山啊,咱得想法子致富啊。于是就办起了旅游。有开饭馆,有开小旅馆的,或者在公家办地公司里上班。搞得是红红火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