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纵横四海 第二十二章 有杨白劳的感觉(1/2)

就在全香港娱乐界正在热炒李思明这部“大作”的时候。曾智和李思明正在和银都机构进行谈判。

谈判是在银都机构的位于九龙的写字楼的会议室里进行的。银都的总负责人姓林,可是李思明刚一进去。他就发现自己好像是被盯住一般。

“您就是从北京来的李思明李导演?”林先生热情地抓住李思明的手,道。

“我只是导演而已。这才是我的老扳!”李思明耸耸肩。指着曾智道。

“曾先生我当然认识,我们是老相识了。”林先生解释道。曾智来香港才几年。就老相识了?李思明觉得很奇怪,对方不应如此重视自己。这是个商业谈判。

“我来给两位年青俊杰介绍一下,这位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副社长杜先生!”林先生招着站在他身旁的一位中年人。

李思明和曾智两人对望了一下,很是不解。虽说他们想借助银都机构的内地背景,可毕竟是商业活动,没有必要要一个举足轻重的官员参加谈判,换句话说,他们俩的这次谈判还没到那个级别。在八十年代。新华社虽然也只是一个中央级的通讯社。在香港却是北京的官方代表,地位自然是不一般。他们的意见就是中央的意见。港英当局也必须重视的。

“呵呵。不好意思,我来时没有提前打招呼!”杜副社长尴尬一笑,“其实。关起门来,我们是一家人!”杜副社长暗示着双方关系的亲密,果然没有第五个人存在。李思明不知道对方知道多少自己的事情。

“是,是。一家人!”李思明从一进门时,就注意到这个中年人的与众不同,那道目光正是这个人地。对方说得没错,曾智家族被称之“红色贾本家”。他大伯在北京也是身处高位。家族在内地与香港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对内地的建设做出很多的贡献。而李思明到目前为止,除了姓氏是自己的,其他的都给了国家。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将会是。

“说。既然是一家人,你们有什么要求就提出来?”杜副社长开门见山道。

“你们也许已经知道了。我们正准备投资拍摄一部电影。需要大量的外景,香港这地方太小了,我们想获得到内地拍摄的资格。”曾智道。

“是啊,现在全香港的人恐怕都知道了?这几天的报章都在讨论这件事呢,好不热闹。”林先生有些戏谑的说道。他对眼前的这两位年轻人既是佩服又是担心。佩服地是他们的大胆,担心的也是他们的大胆。他没想到的是新华社地领导们对此却相当重视,居然派出一名副社长参加谈判,并且在谈判前就巳经定下了谈判的基调。所谓谈判。只不过是走走过场。

“见笑了!”李思明道。

“我们可以提供我们所能提供的任何帮助。”林先生肯定地道。

“这么爽快?那你们一定有要求呢?”曾智不相信有这好事。

“当然!”林总看了看一旁不插一句话的杜副社长。天下没有免费的宴席,人家也是要吃饭的。“这部影片。叫《十面埋伏》?我们希望获得在内地地所有版权。”

“什么?你们不如去抢?”曾智差点蹦了起来。

这年头只要片子不太难看,只要能在内地上映,就赚了,万人空巷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主要是经过十年文革。内地影片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减,而且类型上。老百姓已经厌倦了那些“高大全”式的影片。80年代的香港的影片没有在内地自由上映的权利。否则的话,香港的电影人恐怕都赚翻了。只有少量的港片。主要是那些合拍片才获得这样的权利,比如《少林寺》。其它诸如80年代地《霍元甲》、《射雕》、《上海滩》这些电视连续剧在大陆哪一部不是大红特红?

曾智激动的话,并没有引起谈判对手的任何对抗。杜副社长笑眯眯地看着他,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仿佛在说:“和气生财!”谈判要看双方手中的牌。曾智和李思明没有。他们是有求于对方。属于先天性不足。

“那你们能提供什么支将?”李思明安抚住曾智道。

“所有的。人力、物力,当然包括外景。在内地拍片你们应该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比如交通和后勤,单单是票证的问题你们有钱也不能买到?饿着肚子可拍不了电影的!”林先生说道。

“您说的对。可是我们这部片子将是一部大卖特卖的片子,在内地全部版权归你们。我们损失就大了。”对方说的是事实,李思明还想多争取一些。

“问题是这票房只是你单方面的预测,有谁能保证这部片子一定是高票房?相反的。我们却要承担着风险,要是拍烂了。我们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林先生一针见血地说道。

“三七开。我七你三!”李思明将价码抬得高高的,以便还价。其实他在来之前就已经想到了这些,他可不愿轻易地就答应。

“不行。”对方一口拒绝。“这样。在香港我们银都所属的所有的电影院都可以支将你的电影,在分红方面给你们优惠。或者到时候租给你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