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姨妈和李元娘一听有戏,不由精神振奋,便催问道:“说,却是哪个,条件怎么样?”
李大郎喜滋滋地道:“娘,这人是城中一商贾富户,有是钱财,只前头娘子死了,家里没个女人主持中馈,未免诸事不方便,所以正急着找个续弦呢,我看二娘正合适,那人家,啧啧,端有钱,估计聘礼给个几千两不成问题,好是,那富户年纪不到三十,不算很大,有钱年纪还不大,说出去,也不会让人说娘没给二娘找好人家。”
李元娘一听能给几千两,眼睛都兴奋得冒星星了,忙道:“哥哥,你去问问那人,二娘他愿不愿意。”
她手上钱财少了,只有她娘每个月像简府小姐那样,给她发二两银子零花钱,那点钱根本不够用,每个月都用光了,这时陡然听说有几千两银子,能不激动声音都变了吗?想着到时不管怎么样,都要磨着母亲给她几百两才好,就算这时不给她,至少也要添进她嫁妆里才好,那样有了钱,宫里才能吃开。
只李姨妈虽被那几千两说动了心,到底是见过世面,不像女儿没见过多少大钱,所以有点担心地道:“士农工商,这商贾话,地位太低,就怕人说闲话啊。”
李大郎从果碟里拿了个桔子,边剥边道:“说什么闲话?可别瞧不起人家,人家早捐了个九品知事身上,说出去也不算商贾了,有什么可丢人?”
这个朝代,也像华国古代一样,有捐官习俗,按官位等级不同,价格不同。不过,这边不捐实缺,只捐虚衔,也就是没俸禄妻子也没有诰敕封赐那种,以免捐官儿上任了,只想着贪污**,想将捐钱捞回来,败坏吏治。
有人可能会说了,捐虚衔,哪有人要啊?还甭说,还真有人要,比如,像李大郎说这种商贾,为了提升社会地位,就捐个官儿;还有一些大地主,为了能免田税,也捐些官儿身上,因为当官,按官位等级不同,拥有一定额度免税权利——这一种,有时官府赚了,有时买官人赚了,怎么说呢,若买官长寿,能拥有免税时间就长,那样话,就是官府赔了,但如果买官人没活多长时间,这人这些年免税没有捐多,那就是官府赚了。
所以这时李姨妈一听儿子这么说,松了口气,念了声佛,道:“那就好那就好。”然后又问道:“其他情况怎么样?没有什么恶疾,或不好品性吧?”
她是爱面子,所以万不能给李二娘挑一个外风评极差,将来被人骂她黑心肝。
也托她爱面子福,李二娘这个庶女李家才没像有些严厉嫡母手下那样难过,要不然以她父母双亡、没人管没人问、几乎算孤儿状态,嫡母会带着她一起上京才怪了,早扔李家老家让她自生自灭了。
不过,李二娘与这个时代想法不同,她自没感受到李姨妈诸多嫡母中还算不错,只觉得她们一家都不是个玩意儿,一旦有机会,不但要让他们对她另眼相看,仰视她,还要收拾他们。
D*^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