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赶紧表忠心孝心,好话说了一箩筐。
康熙闭眼睛,不置可否,这辈子身为皇帝,好话他听了太多,早腻了,他看的是行动,不是嘴巴,看看伊娆,从小结巴,特别是小时候,一句话磕巴半天才憋出来,有时候还颠三倒四让他费脑子去理解,但他不照样疼了多年。
躺在龙床的康熙有些神游天外,思绪飘飘荡荡的,想起了一些旧事。早年间他身子有恙,招太子前来侍奉,结果太子不仅面有丝丝的不耐烦,行动间也是敷衍了事,那时候太子才多大,十六七岁吧,那个时候流露出不孝的端倪,但他不忍呵斥,毕竟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亲手换过尿布,一言一行全都耗费了自己无数的心血,自己养大的孩子,他不忍心呵斥,总觉得还小,长大后会懂事了。
事到如今,康熙只想对自己以前的天真说声呵呵,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太子还小,殊不知他自己八岁登基,十六岁的时候擒鳌拜,开始亲政管理全国事务了。
若说他的父爱可以精确的化为数字,那他把百分之八十的父爱都给了太子,二十多个儿子,他百分之八十的爱都给了太子,结果太子是如何回报他的?不仅不孝,对兄弟也不敬不爱,当然,大阿哥那个样子,也担不起太子的敬重。
可是胤祥呢,胤祥这么乖的孩子,绝对担得起太子的疼爱啊,他还记得几年前太子莫名的罚跪胤祥,连个理由都不给,而且丝毫不顾及兄弟情面,把胤祥的皇子尊严往脚下踩,这么乖的胤祥,受委屈,受了大委屈了。
不止太子如此对胤祥,大阿哥亦是,三番两次的挑刺出手陷害,身为长兄,没胸襟没气度,他养出来的好儿子。
一瞬间,康熙想了许多,以前不曾放在心不曾关注的小事全被他从记忆的角落里翻了出来,抹去尘埃,细细想其的缘由道理。
他从来不曾想过把大清交给大阿哥,但太子呢?太子是一个合格的储君了吗?他费了三十年心血教出来的太子,可以担得起大清的重任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诸多事实摆在眼前,康熙想自欺欺人都不成。
太子若是登基,大阿哥下场绝对怎一个惨字了得,其他皇子也不见得能好过,太子喜怒无常,心思难猜,现在有他在面压着都能随心情罚跪胤祥,那将来若是他不在了呢。
他心目合格的储君,绝对不是太子这样的。
可是除了太子,他又能把大清交给谁呢?他老了,但再在位个十年八年是绝对没问题的,甚至十几年也有可能,十年的时间,足够他再调教出一个合格的储君了吧……
谁能挑得起大清的担子?
三阿哥?不行,章虽好,但人有些迂腐,在处理政事魄力不足。
胤?处理政事的魄力足够,但似乎太严苛了些,他想要一个和他一般的仁君。
五阿哥?为人敦厚,心太软太老实,不能当皇帝。
七阿哥腿有残疾,不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