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曹操就是个混浊之人!”、祢衡一言出口,厅上百官全都大惊失色,孔融心里更是焦急万分,心想,这下祢衡的性命算是保不住了。
谁知曹操听了却丝毫未恼,仍不动声色地道:“既然你说老夫是混浊之人,那就说说为什么吧。”
祢衡毫无所惧,慨然应道:“你不识贤愚是眼浊,不纳忠言是耳浊,不读诗书是口浊,常怀篡逆是心浊。我祢衡乃是天下名士,你身为丞相却将我用为鼓吏,难道不是混浊之人!”
曹操听罢哈哈大笑,说:“老夫兴兵以来,横扫天下,赫赫威名无人不晓。你不过是个狂妄无知的小儿郎,竟敢在老夫面前自夸自量,真是太令人好笑了。”
此时,祢衡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当即历数了曹操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甚至连他出身阉宦的家底都给抖落了出来。
没等祢衡说完,张辽早已怒不可遏了,他拔出剑来指着祢衡大骂道:“大胆祢衡,竟敢三番两次辱骂丞相,今日若不杀你,难解我心头之恨!”
众人一见忙上前劝阻,祢衡冷冷一笑说:“好你个张辽,你当我不知你是什么东西吗?想当初你在吕布手下为将,吕布被曹操捉住死在白门楼,你却投降了曹操。像你这样背主求荣贪生怕死的奴才,还敢在我面前张牙舞爪,真乃狗仗人势,恬不知耻!”
张辽被祢衡骂的恼羞成怒,恨不得一剑将祢衡劈做两段。曹操知道祢衡激怒张辽,意在求死,若是杀了他,反倒成全了他。便对张辽说道:“张将军息怒,这等狂妄之徒,不值得污了将军的宝剑。”
老奸巨猾的曹操想出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知道荆州的刘表是个性情暴躁的人,如果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依刘表的脾气非把他杀了不可,这样一来,非但可以将祢衡除掉,自己还可不担那杀害名士的恶名。曹操打定主意,便对祢衡说道:“老夫看你是个舌辩之徒,这里有书信一封,命你前去荆州顺说刘表来降,如能担此重任,老夫既往不咎,还要保你在朝中为官。”
祢衡本想拒绝,可转念一想,既然曹操委派自己如此重任,若不答应反显得自己无能,不但白送了性命,还要遭别人的耻笑。便接受了曹操的委派,前往荆州去了。
不出曹操所料,祢衡到了荆州之后果然激怒了刘表,最后被刘表的部将黄祖杀死。一代名士祢衡最终还是死于曹操的阴谋。
《击鼓骂曹》系京剧的传统剧目,亦称《打鼓骂曹》或《群臣宴》。是根据罗贯中所着《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的部分内容改编的:曹操欲使人下书劝说刘表归顺,孔融推荐处士祢衡前往。曹操召见之,不加礼,祢反唇相讥,又将其门下人才一一批斥。曹操恼羞成怒,命充当鼓吏以辱之。祢衡于宴上裸衣击鼓,尽情泄愤,当众痛骂曹操。曹操不愿负杀戮贤士之名,遂谴之。祢衡在众人的劝说下无奈奔赴荆州。
关于“骂曹”的缘起,远非如此简单,在此不妨先略探究竟。是时,曹操已灭吕布、收张绣,势力不断壮大。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控着朝廷的大权。他以天子名义招安荆州牧刘表,有人献计:“刘景升好结纳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说之,方可降耳”。于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便成了最佳人选。
汉自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融的身份和名望是可想而之的。这位“三岁能让梨”颇具城府的孔门之后,原为一方诸侯,曾任北海太守,到了许都又任大匠,论门阀地位、士族资历、官僚职务、声名学问,都称得上众望所归,举足轻重,顺理成章地成为知识分子的领袖。《后汉书》里有一个细节可略见一斑。孔融请刘备去救陶谦,刘备受宠若惊地问带信的太史慈:“孔文举先生也知道世上还有我刘玄德吗?”
但是,享有名望的孔融对曹操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总认为自己只是在效忠朝廷,为汉献帝做事。他看不起出身卑微的曹操,经常对其冷嘲热讽,曾当面说:“你算老几?”并且屡屡给他制造政治麻烦,向曹操的权威地位进行挑衅。可惜作为政治家,孔融却略显稚嫩,好友祢衡便成了他与曹操政治角力的牺牲品。
祢衡“少游北海,偶遇孔融”,两人十分投缘,在《后汉书》中记载:“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相互吹捧如此,祢衡的名气不胫而走。
对于曹操的谴派,孔融不可能唯命是从。这个曹操眼皮底下的政治反对派想借这个机会为汉献帝推荐能人义士,同时也使自己从中抽身。于是,比他小十岁的祢衡成了后面故事的主角。在《三国演义》里孔融向皇帝推荐祢衡的奏表写得十分精彩,他对这位二十四岁的小老弟赞不绝口,文中夸他:“……淑质贞亮,英才卓铄。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城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词,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
傀儡皇帝看了奏折,交给了丞相曹操处置。试想,一个政敌强烈推荐给天子的人才,怎能不引起他的重视。爱惜人才的曹操当然对祢衡心存好奇,同时祢衡与孔融的亲密关系又使他大为不满。既是如此大才,自己不能用就绝不能留给对手。曹操将计就计,谴祢衡下书说降刘表。能得荆州之地固然是好,若不得也可借刘表之手除掉政敌的骨干。可以想见,曹操未见祢衡就已决定让他干这趟下书劝降的差使,说明曹操并未真想重用此人,认为他不过是个“舌辩之徒”,没有真本领。同时,他并未勉强孔融前往,也表明他并不对此次游说报以过高的期望,而他对刘表是很藐视的,在“青梅煮酒”时曾称其为“徒有虚名”。另外,孔融特殊的身世背景和文坛地位是颇具号召力的,曹操还要借他的名望来拢络人才。而祢衡不同,充其量不过是崭露头角的新秀。于是他在帐中召见祢衡,命其赴荆州下书。京剧《击鼓骂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本书源自看书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