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把椅子往她那边挪了挪,以便听的更为清楚。
“这我白天陪晚燕姐去看病的时候,发现医馆门口,不远处正好有个空地,这个空地,正正方方,有个四十来平米。我问过了,是属于医馆隔壁那户人家的。那户人家已经搬走了。那些个看病的人,又都很执着,一直在原地等待,预约在前面的,那倒快,但在后面的,却怕错过,死都不离开,几乎天天都有饿晕了,渴昏的。这我们这现在的桌子,椅子,样样齐全,碗,锅,盆,样样不缺。这想到那门口支个小摊,就卖点小吃,卖点茶。你们看这个是否可行呢?”
她必竟是从现代来的,她不知道这古代这里是不是也有城管,她们必竟是本代人,多问问总不会错的。
“这个主意倒好。我们就卖桂茶,你发明的那个!”这想法与赵大嫂一拍即合,她特别想干点事,但又没有什么主意,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
“那,还能卖点什么?”五十岁的赵大娘,也开了口,她一拍大腿,眼里放起了光,“卖点能吃饱的,成本还要低!”
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良,这句话倒是有一定的道理。
“我想卖别人没有的!”为大家又生了疑问,这人家没有的,我们就有吗?那眸子里齐刷刷的都是不可异议。
“我想卖面条,年糕,水饺,这些都是快熟悉的,成本的话也不高。”做生意要了解这时代的特点,这个动乱的古代,连个面粉都没见过的人们,自然也没吃到什么面条,年糕,水饺之类的东东。
没想到在现在司空见惯的小吃,在古代却成了创意的独家卖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