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于彩云晚饭后和嫂子边整理新晒好的中药材,边淡论今天官府围捕白莲教一事,只听她对嫂子说道:"嫂子你说官府把马掌柜的老婆孩子抓去,会不会也定死罪砍头呢?"
她嫂子回道,"他老婆肯定是死罪,两个孩子年幼无知会从轻发落吧!"
于彩云边点头边说道,"我想也是,官府不至于连不懂事的孩子也杀吧。"
"又说道:马掌柜这人怎么想的呢!好好的日子不过参加什么白莲教,怎么就不替老婆孩子考虑一下呢!"
"谁说不是呢!她嫂子叹气道。"
这时正在练字的东海,于彩云八岁的侄子说到:"姑姑什么是白莲教啊?"
这时他母亲白了他一眼,大人说话小孩儿不要插嘴。东海顽皮的冲他母亲嘟了一下嘴,不敢在问。
话音刚落只听门响,原来是她哥哥于光明出诊回来。她嫂子连忙放下手头的活问道,今儿回来的咋这么晚,你儿子一直嚷嚷着饿我们就先吃了,饭菜都在锅里还热着,我这就给你拿去。
只见他哥哥赶忙的摆了摆手,"吃过了,今天给王老爷回诊,他非留住吃饭,推辞不过。哦,以后到吃饭的时候我没回来,你们就先吃吧,不用等我。"
东海这时喊着"爹......爹......,你看看我的字写的可行了吗?"
于光明来到儿子身旁,看着纸上的字,爱抚着他的头说道:"今天写的最工整,一定要认真的写,多下些功夫,"随手从怀里拿出一包果放到桌上,算是他与儿子约定好的奖励。
东海乐的忙打开吃了一块,又分给了他母亲和姑姑各一块,又拿起一块递给坐在椅子上的父亲。
于光明忙道,"爹不爱吃,还是你自己留着吃吧。"回过身对他妹妹彩云说道:"彩云啊!明天一早,你把晒在山上草屋的三七全都拿回来,又叮嘱到,可别忘了啊。"
"哥,山上的三七还没干呢?"彩云冲他哥说道。
于光明愣了下,说道:"不妨事的。"
彩云本想和他哥在说会白莲教的事,因为在官府搜山的时候,他哥哥到镇上出诊去了。看着哥哥已朝自己卧房走去,心想他这两天挺忙的,一定是累乏了。
第二天于彩云一早起来,想着他哥哥的嘱咐,便往他家后山茅草屋来,手中还拿着一本她让哥哥帮她新买的。
十六岁的她除了采药晒药草,最喜欢的事就是读读诗词歌赋。
这山上的茅草屋原是她爹在世时,为了采摘晾晒药草方便才盖,可至打她母亲生病后,她父母便硬要在这茅草屋住,直到母亲离世,她爹也不愿下山一直住到寿终。
对于彩云而言。这间茅屋除了晒药草也是怀念父母亲的地方。
虽然草屋现在没人住,但原来的锅碗瓢盆生活用具都还在,有时采药累了,便在这山上做午饭,下午继续入山采药。现在草屋里放的全是她和她哥嫂从大灵山采集到的药草。
于彩云每天早起上山把草药拿出晾晒,黄昏在来收进草屋,因为草屋就在她家后山上,但为了防老鼠野狗什么的,虽然没人住,门还是上了锁的。
于彩云边走着山间小路边翻看着手中的诗词集,看到喜欢的诗句就会念一念,她觉得这样边看书边上山不会那么无趣。她一边看书一边解读着诗词中的意镜,不知觉的念到: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已来到茅屋门口,一边手拿钥匙开锁一边手拿书,两汪杏眼却停在书中后两句词,口中不自觉念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啊......啊!!!
原来就在她把精神都集中在这两句诗中时,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左脚踝被什么东西握住,猛地低头一看却把她吓个不轻,一个男人就侧头俯躺在她的脚下面,一只血手牢牢的抓着她的脚踝,吓得她闭着眼睛边喊救命边使劲抬脚,救命啊......救命......她想赶快甩掉那只手,却发现自己的脚连动都动不了,一番无力的挣扎后,她慢慢的......缓缓的睁开了眼睛。
仔细定睛看了看,原来是个受了伤的男子,双眼被闪落的头发盖住喘着粗气,一只血手死死的抓着自己的脚。
什么......什么受伤的男人?一定就是官府搜山要找的白莲教余党。天呐,怎么跑到这来了,看样子伤的不轻呀!要报官吗?还是先救他在报官?报官后就算救活也还是死,不报官的话可是窝藏罪啊......
内心一番挣扎后,觉得自己的哥哥是济世救人的大夫,自己也略懂医术,先救人在说吧。
她想到这里立刻把手上差点扔出去的书合上,蹲下来后摇了摇他的肩膀问道:"喂......喂......,你还好吧......醒一醒......醒一醒啊!"却发现这人嘴角微微略动了两下并未发出一点声音。
她哪里知道此时的多荣已经两夜一天水米未进,再加上又流了很多血,又饿又渴嗓子干的直冒烟如火烧一般。
彩云心想要快点把他弄进屋,看看他伤到了哪里,便把书放到一边,吃力的把这人翻转过来,双手从他背部腋下穿过扶住肩膀使劲的连拖带拽,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扶到草屋炕上。
就在她想歇口气察试额头汗珠的时候,发现那人胸脯下方正在渗血,吓得她赶忙找出放在柜子里面的三七粉罐子,一股脑的全都倒在了流血的地方,用手压了压,这时才发现这人身上热的很,遂把闪落在那人眼睛周围的头发向两边捋了捋,只见那人闭着眼睛,呼吸非常急促。
顺手摸了摸他的额头发现原来这人正发高烧,想必是伤口没得到及时包扎引起的。心想我要赶快回家拿哥哥做的专治跌打损伤的膏药,和退烧的药材,要不然他是拖不了多久的。
想到这里忙拿起炕边上的袋子把没晒干的三七全部装好,急急忙忙的径直往山下家里赶去。
话说多荣在跳下悬崖的刹那间,本能的顺手抓到了悬崖上的藤条,接着手脚并用的攀到一处崖台上,恰刚好能躺下一个人,马上从怀中掏出一个小药瓶,倒出几粒药丸立马服了下去,顺势又扯下了一块衣襟用手团了团摁在伤口上。
一夜未睡的多荣,又困又乏,加上又流了很多血迷谜糊糊中便昏睡过去,等一觉冻醒发现已是下半夜,又冷又饿的他,想着先调理好气脉,然后在一鼓作气攀上去。
他真能在这悬崖的半山腰攀登上去吗?这对常人是难以想像,可这对多荣来讲并非难事,因他自幼在青城山清虚观苦修六年。轻功极好飞檐走壁自是不在话下。
当时在跳崖的一刹那,知道若不受伤凭自己的轻功跳下伤不到哪里,可是自己剑伤在身也不知跳下去会怎样,只是想着绝不要死在白莲教贼人手中丢大清的脸就是。
他那一身绝顶轻功出自江湖上人称,"踏雪无痕"的清虚观马道长,说起拜马道长为师还着实费了一番周折。
多荣自幼喜欢习武,可却总是因为内功心法不到火候而少有长进,这就像基础打不好又怎能盖稳固结实的房子。
几年间请了十几位师父,皆是练得皮毛功夫,而于内功上无半点教义。后来有人告知他说:要想学上乘的内功心法一定要去道家。遂多荣央求庆亲王一定要让自己去道家学习内功心法。
一番比较后觉得青城山清虚观马道长名气最大,可是马道长不收俗家弟子,想学习内功一定要当道士,这庆亲王哪肯。
正是两难之际,庆亲王看到年久失修的道观灵机一动,了两千两银子将清虚观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修饰的亮亮堂堂,把个马道长乐的嘴都合不上了,立马收多荣为俗家入室弟子。
十一岁去的清虚观一学就是七年。学成回来后,深得嘉庆帝的喜欢,就算他没留辫子也并未责怪,只是庆亲王和他额娘总是督促他敢快把辫子扎上,别让人笑话等等一些碎碎念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