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进行一场豪赌。他们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普利乌斯·卡托和他的80万大军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创造奇蹟,守住黑海海峡,保住罗马帝国的命脉。
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仿佛嗅到了罗马帝国衰弱的气息,他们如同饿狼般开始南侵,迅速攻占了罗马帝国的北方领土,包括后世的比利时、瑞士以及法国北部等广袤区域。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给罗马帝国雪上加霜,让原本就紧张局势的欧洲大陆更加动盪不安。
然而,此时的罗马帝国却已无暇他顾。在他们眼中,最大的威胁並非这些趁火打劫的日耳曼人,而是远道而来、势不可挡的华朝大军。华朝海军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以及他们那令人闻风丧胆的陆军战斗力,都让罗马帝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如果不能將华朝大军挡在黑海海峡之外,那么罗马帝国的灭亡,恐怕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罗马帝国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他们几乎將国內所有的精锐陆军都抽调到了黑海海峡,以期望能够在这里挡住华朝大军的脚步。因此,面对日耳曼人的南侵,他们也只能选择暂时隱忍。
实际上,对华朝皇帝张循来说,在罗马帝国如此倾尽全力守卫黑海海峡的同时,也並非没有其他机会。
有大臣曾向张循进言,建议他利用华朝海军的强大优势,运送一支陆军精锐,直接从亚平寧半岛登陆,直捣罗马城的心臟地带。这样的策略,无疑能够避开罗马帝国在黑海海峡的重兵防守,直接对罗马帝国造成致命的打击。
罗马帝国的大部分精锐军队此刻正死死钉在黑海海峡,守护著那最后的防线,这使得罗马城看似成了一座孤城,防御力量空虚,仿佛只需轻轻一推,便能將其一举攻下。
攻占罗马城,这个象徵著罗马帝国心臟的地方,无疑將是对整个帝国的沉重打击,甚至可能直接导致罗马帝国的覆灭。
这样的建议,对於一心想要征服罗马帝国的张循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强烈的衝动,想要立即付诸实践,將罗马城收入囊中。
然而,张循並非鲁莽之辈,他深知战爭的复杂与多变。在做出决定之前,他利用自己那神奇的系统外掛进行了一番推演,以预测可能的战爭走向。这一推演,却让他原本火热的內心逐渐冷却下来。
原来,张循发现,虽然华朝海军的力量確实强大无比,但罗马人也並非毫无准备。他们早已料到华朝可能会採取这样的策略,因此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一旦华朝海军靠近罗马城,还未等华军登陆,罗马人便会迅速撤离,逃往欧洲大陆深处。而普利乌斯所率领的黑海海峡防线军队,也会迅速撤回,利用阿尔卑斯山的复杂地形,与华军展开游击战。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张循所愿意看到的。他深知,一旦陷入游击战的泥潭,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后患颇多。
虽然从长远来看,华朝凭藉其强大的实力和深厚的底蕴,最终必將取得胜利,但如若轻率地选择从亚平寧半岛直接登陆攻打罗马城,无疑会大大增加战爭的复杂性与不確定性。这样的策略,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兵源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更可能让华朝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之中,得不偿失。
相反,若华朝能够保持冷静与耐心,选择一条更为稳妥且直接的道路——即从黑海海峡堂堂正正地渡海攻击,那么就能將罗马帝国的80万大军牢牢牵制在前线。
一旦华朝能够在这场决战中正面击溃罗马帝国的军队,那么罗马帝国內部必然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分歧与混乱。失去了80万军队这一坚强后盾,罗马的贵族、官员和民眾將会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忧,他们之间的裂痕也会逐渐显现。
根据张循的推演,在这样的混乱之中,会有人站出来,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选择控制罗马城,並向华朝投降。
这样的结果,对於华朝来说,无疑是最为有利的。它不仅能够避免在阿尔卑斯山脉中与罗马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还能以更为和平、稳定的方式接收整个罗马帝国。
这样,华朝不仅能够获得罗马帝国的广阔领土和丰富资源,还能藉助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更好地在欧洲大陆上站稳脚跟,实现其更为宏大的战略目標。因此,选择从黑海海峡渡海攻击,无疑是华朝在这场战爭中最为明智且有效的策略。
唯有將这横亘於前的80万罗马大军彻底击溃、尽数俘虏,方能从根本上瓦解罗马人內心深处的所有信念与希冀,使得他们那座象徵著无上荣耀与权力的首都罗马城,在失去了坚强后盾的支撑后,不攻自破,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