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电子科技部要单独划出一个部门,研究光刻机技术。”
最后,孟凡又补充道。
“光刻机?”
“没错,就是光刻机,bp机,大哥大,还有计算机里面的晶片,只要是晶片製造,就离不开光刻机。”
“现在咱们国內的光刻机技术虽然距离鹰酱的最高技术还有差距,但是也是处於世界一流的水准了。
咱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种家的聪明才智,抓住机会,一举超越鹰酱。”
“光刻机有这么重要么?咱们现在不也是一样自己生產晶片吗?”
有人问道。
“这么说吧,隨著光刻机技术的的不断发展,晶片的体积会越来越小,但其功能反而越来越强大。
你们想一想,未来的某一天,大哥大甚至可以变成两个bp机那么大,价格却没有现在这么贵。”
“那样的话,大哥大就会直接取代bp机的位置。要搞,光刻机必须要搞!”
……
种家光刻机的发展歷程经歷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逐步追赶的过程。??和很多人印象中不同,种家在半导体產业的布局其实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启动了。
1956年,中央提出的《十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確提到,要儘快掌握世界先进水平的半导体技术。而之所以国家会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重视半导体技术,则是为了“两弹一星”工程所需要的庞大计算量。
在海归爱国科学家以及国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11月,种家第一枚晶体三极体在种家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诞生,这標誌著种家进入了半导体时代,在信息化时代初期还处於世界领先水平。
2年后,种家再度研製出第一支锗电晶体,种家具备了製造电子计算机基础元器件的技术实力。
进入60年代后,国內发生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各行各业面临著巨大的压力。
即便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种家依然没有放弃,1961年开始?接触式光刻机的研发,1962年成功製造出国內第一代硅平面电晶体。
而製造硅平面电晶体,就需要用到现代光刻机技术的雏形——蚀刻电路技术。
凭藉此前的成功经验,在1965年种家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与沪上电子仪器厂联合设计研发种家第一台光刻机——65型接触式光刻机。
1966年,仅仅一年的时间,种家成功研製出自己的第一台接触式光刻机,標誌著种家在光刻机技术上的初步探索。
虽然65型光刻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性能相当简陋,但要知道,这可是在50多年前取得的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