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周瑜病逝
诸葛亮离开寿春,前往南中,刘贤亲自为他送行,临別之即,刘贤拉著他的手,叮嘱道:“孔明,我们真正的劲敌,只剩下曹操一人而已,你去了南中,可別光忙著治理民生,也要多多招募兵勇,待到几年后,差不多,也是和曹操决战的时候了。”
“决战?莫非你要一战定输贏?”诸葛亮有些惊讶。
“曹操年事已高,我想,他也是这么想的,与其旷日持久的对峙,不如毕其功於一役!”
诸葛亮的表情有些复杂,既有希望,盼著能一战功成,却也藏著忧虑,如果真有这么一战的话,到时候,又不知要死多少人。
不过,大义当前,他还是用力点头,“我知道了!”
招兵的事情,刘贤不仅叮瞩了诸葛亮,其他地方的太守和刺史,他也派人送去了指示,
转过年来,时间进入了中兴十三年,公元214年。
初春刚过,辽东那边就送来了捷报,张辽率军攻入了高句丽的国都,生擒了高句丽的国主,即日就要押解进京。
寿春一片欢腾。
张辽表现出色,天子亲自派人远赴辽东进行嘉奖,封其为镇北將军,襄平侯!
这一日,尚书僕射严象接到天子召见,怀著好奇的心情进了宫,还以为天子要对自己予以重用呢?
这个严象,是曾经曹操派去寿春担任扬州刺史的严象,而不是袁术的那个谋士阎象,两人不是同一个人。
“老臣严象,叩见陛下。”
“哦,严爱卿来了?”
刘协闻声抬起头,脸上隨即露出一个温煦的笑容,“快平身。来人,赐座。”
天子声音清朗,带著亲近,
刘艾忙让人搬来一个锦垫矮墩,放在御阶之下稍侧的位置。严象谢恩,正襟危坐,目光低垂。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刘协放下手中的硃笔,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落在严象身上,语气带著显而易见的欣赏。
“爱卿自入尚书台以来,夙夜案瀆劳形,朕心甚慰。僕射之位,总揽机要,协调万方,非德高望重、持身清正者不可居之。爱卿秉公处事,从不结党营私,此等风骨,实乃朝臣楷模。”他轻轻拍了一下御案,发出一声轻响,仿佛在为这番话加重分量。
这番嘉许之辞,出自天子之口,分量自是不同。
一股暖流顿时涌上严象心头,他连忙再次躬身,声音带著掩饰不住的激动。
“陛下谬讚,老臣惶恐!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此乃臣之本分。尚书台事务繁剧,老臣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陛下重託。”
他抬起头,目光恳切地望向天子,“只求能为陛下分忧,为社稷略尽绵薄,於愿足矣。”
刘协点了点头,“爱卿拳拳之心,朕岂能不知?”
然而,就在这短暂的停顿之后,天子话锋陡然一转:“只是,爱卿毕竟年事渐高。尚书台案瀆如山,劳心费力,朕每每思及,心中实在不忍。”
“朕思虑再三,想为爱卿寻一个既能舒展筋骨、颐养天年,又不至全然辜负一身才干的位置。”
天子微微提高了声调,“朕意即日起,擢爱卿为总督巡查使,秩俸依旧,代朕巡狩四方州郡!
体察民情,观览风俗,若有地方官吏贪墨不法、鱼肉百姓,或施政失当、荒怠职守者,爱卿可持节直奏於朕!”
“巡查使?”
各地已经將督邮改为巡察使,现在又弄出一个总督巡察使,严象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乍一看,天子不住的夸自己,好像非常器重,可实则,他却被调离了权利中枢。
总督巡察使,说白了,不就是替皇帝跑腿,监察各地吗?
有事就向天子匯报,没事就到处跑,自己这把老骨头,还禁得起折腾吗?
“陛下!陛下明鑑啊!”严象抬起头,恳求道:“老臣虽年事已高,然此心此力,未尝一日懈怠於国事!尚书台机务,千头万绪,老臣若骤然离任,新进之人,岂能顷刻熟稔?恐误陛下大事啊!”
“巡查之职,虽蒙陛下天恩,然老臣风烛残年,筋骨朽败,恐不堪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更忧心辜负陛下重託,有损天威!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容老臣继续效力於尚书台!”
“爱卿此言差矣。”
刘协的声音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听不出喜怒,“朕岂不知尚书台事务繁重?正因如此,才更需爱卿这等清正刚直、经验老到之臣,为朕巡视四方,察奸辨侯,涤盪污浊!此乃国之大事,亦是朕对爱卿莫大的信任!”
他略略提高了声调,“至於爱卿的身体,朕看爱卿精神翼,步履稳健,巡查州郡,正可舒活气血,延年益寿。况且,朕亦非令爱卿即刻走遍天下,可徐徐图之,量力而行。爱卿如此推辞—”
刘协的声音陡然转冷,往前探身,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威压,“莫非是嫌弃这巡查之职,委屈了爱卿?还是对朕的安排,心存不满?”
严象猛吃一惊,他怎么敢对天子不满。
见天子面沉如水,半点迴旋的余地都没有,严象终於明白了。
什么巡查州郡、代天巡狩,不过是让他离开寿春的一个藉口罢了!
究其原因,谁让他屡次对刘贤的行事,提出质疑和击呢?
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一个理由。
天子这是要拿自己开刀,以此来震群臣,也好对刘贤进行安抚,以示恩宠。
一定是这样的,严象不傻,这一刻,他全都明白了。
但明白归明白,面对天子的安排,他除了服从,又能如何呢?
见严象身子有些抖颤,一时无法接受,站在一旁的侍中刘艾,乐的心怒放。
严象一次次出言反对刘贤的行事,他早就看不爽了。
严象被整治,这里面,刘艾也没少在天子耳边添柴加火。
转过天来,天子在朝会上便宣布了新的任免,严象调离尚书台,新的尚书僕射,则是荀攸。
这个任命,让朝臣吃惊不已,眾人面面相,一时气氛有些沉寂。
叔侄二人,一为尚书令,一为尚书僕射,共掌朝廷最核心的机密文书与政令枢纽,这颖川荀氏在尚书台的权柄,岂非太过煊赫?
荀或和荀攸事先也毫不知情,面对突然降临的任命,两人也惊讶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