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刘永家事与夯实大同社的根基
结束一日政务后,刘永坐马车回到自己的家,发现自己父亲兴致勃勃的拿着一堆古籍在那里翻阅。他媳妇常氏,长子刘阳也在帮忙。
他好奇道:“父亲,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刘思远笑道:“你三叔在老家传来书信,说考据到咱们家原本是皇室之后。”
刘永哑然失笑,他刘家虽然在明朝算是大户,但也就是个县城的豪强水准,发家也不过百年的时光,怎么可能有什么皇族血脉?
“先祖不是农户,考上了举人才逐步积累家产,怎么现在又成了皇族之后,而且这几百年来刘姓哪来的皇族?”
刘思远严肃道:“我刘家有汉高祖刘邦的血脉,你看看这是你三叔整理出来的血脉世袭谱,考据出我刘家这千年来的血脉传承,不相信你可以看看。”
这也算是有得必有失,大同社对新大陆宣传,殷洲人是三皇时期伏羲氏的血脉,本来是为了同化殷洲人。但受此影响,民朝也兴起一个考据血脉风潮。
尤其是大同社很多社员出身本就不高,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也弄一些名人名臣作为自己的先祖。
对这股风潮刘永非常不满,大同社要建立的是公天下,不是以血脉做传承的封建天下,考据名人血脉之想做什么,是想重新做贵族,还是想做人上人。
因为这事刘永斥罢免多位做的非常过分的大同社官员,勉强在官场上压住这股风潮。
但民间依旧非常兴盛,因为民朝这批富裕起来的人,九成在大明都是泥腿子,现在穿上了鞋,住了大房子,睡了官家的小姐,自然也想弄点自己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彰显自己的身份,血脉显然就是最好的方式。
刘永头疼道:“我不看,这都上千年前的事,还不是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汉高祖的血脉就高贵了,按照父亲的道理,我们还是三皇五帝血脉,炎黄血脉这更加高贵。”
他留在老家的三叔,就是想搞事,一点也不安分,对这一点刘永也非常头疼。
六年前他成元首之后,他三叔就从老家来到京城,兴致勃勃的说什么,他老刘家出了一个真龙天子,然后话里话外,说要多招一下老家的子弟,帮他看住这万里江山。
他劝了好几天,说现在是民朝,现在是公天下的世道,没有什么真龙天子。即便有真龙天子,也轮不到他刘永来当。
而后他了一笔钱又送三叔回老家,安排几个堂兄弟,在延长石油厂做工匠,同时让米脂县令和绥德州知州,看好刘家人,有违法乱纪之事,严加处理。
好不容易消停了几年,现在他三叔又开始搞事,而且还影响到他父亲。
刘思远听到刘永的话气愤道:“你这不是在抬杠。”
刘永无奈道:“不是当了皇帝才血脉高贵,他朱元璋是乞丐出身,照样能当皇帝,朱由检哪怕是皇帝,依旧丢了天下,这所谓的血脉有影响了朱家得天下和失天下吗?”
刘永拿起这所谓的血脉世袭谱道:“更不要说现在的世道是公天下,是个人人平等的时代,父亲你弄这些血脉做什么?你当了人上人,谁又是人下人?”
刘思远说不过,气愤中带着一丝委屈道:“当了元首了不起,说话是一套一套的大道理。”
而后他拿着这一堆证明血脉的古籍,回到自己房间把门一关。
刘永只能对自己媳妇常氏道:“最近我政务繁忙,你多看着一点父亲,不要让他和三教九流的人有太深的交往。”
常氏道:“知道了。”
而后刘永对长子刘阳道:“你多带父亲去学院,让他去接触一些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省的他在家里太清闲了。”
刘阳苦笑道:“祖父虽然读过几年书,让孩子教的都是最新的化学,即便是民朝高深学者,但只要不是这个专业的,都未必能听得懂。”
刘永想了想道:“你看能不能问问你们院长,开办一个老年班,也不需要教太高深的学问,普及一些现在前沿的科学常识,省的我民朝的老人受骗,也让他们活到老,学到老。”
刘永觉得还是让自己父亲在学院那种比较纯洁的气氛当中,最不容易弄出祸端。
刘阳愕然看着自己父亲,居然要把祖父送到学院去学习,这是什么思路。
刘永解释道:“总比你祖父经常接触那些三教九流的人要好。”
对于自己的长子刘永还是非常满意,从小就懂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轻松的考进了京城化学院,学完四年之后,被招募为助教,三年前因为发现了一种叫磺胺的药物,被破格提拔为教授,现在一面研发药物,一面教导学生,可以说从来不让他操心。
相对而言,他的次子刘杰,三子刘辉从小就比较顽劣,都是靠老大管着,一个考进了海军学院,一个考进了陆军学院,现在两人还在学院当中学习。也算是找到了符合他们本性的事业。
刘阳想了想道:“我去问问院长。”
大同历二十八年(公元1650年)10月17日,京城,永定门火车站。
深秋的晨光带着一丝凉意,洒在京城永盛火车站新修的宽阔站台上。
“嘟嘟嘟嘟嘟”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响起,一列喷吐着浓密白烟的钢铁列车,缓缓驶入站台,最终在铿锵的金属摩擦声中停稳。
车门打开,人流开始涌动。在这其中,一支看似普通却气质独特的队伍尤为显眼。他们衣着整洁,干净利落,脸上大多带着一种朴实的自信,领队之人,身形挺拔声音洪亮。
“集合!所有人按序集合!”李岩站在一处稍高的台阶上道:“按照之前的分组,优秀农夫一队,优秀工匠一队,优秀掌柜一队!排好队列,我们先清点人数,再统一出发!”
命令下达,人群立刻高效地动了起来很快,三个松紧有度的方阵便在站台上形成。
这些人来自南直隶,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有工匠,有农户还有管事,他们此次进京受奖,这也是大同社的传统。
大同社的根基正是农户与工匠,所以大同社每年都会提拔一些优秀的工匠和农村,他们中的年轻人,将有机会被选送入各地的学府深造,结业后充实到州县衙门的农技、工建部门,或进入官营作坊担任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