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属下明白!”张献忠道。
随后,徐晨又陆续与孙可望、高小四、王文耀等将领简短交谈,询问辽东屯垦、西域局势、湖广战事等情况。
眼看人员到齐,徐晨站起身,缓步走上戏台。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徐晨扫视全场,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这段时间开公民议会,处理江南事宜,总算抽出空,让兄弟们从天南地北回来聚一聚。也听到了不少声音。”
他顿了顿,台下极其安静,落针可闻。
“有兄弟觉得自家待遇差了,有兄弟觉得自己功劳大、资历老,得到的却不如后辈……有这些想法,私下里发发牢骚,正常。人嘛,总有自己的看法,觉得考评不公,我也能理解。”
他的声音渐渐转冷:“但是!因为这些个人看法,就满腹牢骚,带到工作中,影响到军政事务,甚至对朝廷决策阳奉阴违!这就是我大同社的纪律绝不能允许的!”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请兄弟们来看这出戏,以史为鉴,大家都好好看看,对照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好了,话就说到这。开场吧。”徐晨说完,走下戏台,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当当当——!”一阵急促而压抑的锣鼓声响起,大幕缓缓拉开。
背景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幕布。一名年轻英武、扮演将军的武生登场,他手持长枪,带领着一小队“士兵”,在舞台上辗转腾挪,以少胜多,杀得“敌军”人仰马翻。唱词慷慨激昂,讲述着这位年轻将领的勇猛与功绩。
通过旁白和唱词,台下众人渐渐明白,这演的是明朝开国名将蓝玉早年的故事。
许多年轻将领立刻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蓝玉一个百姓,凭军功一路晋升,和他们何其相似!他们也是从一个小兵、一个流民,跟着元首,靠着敢打敢拼,一路尸山血海杀出来的!台下开始出现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戏曲一幕幕推进。蓝玉北征大漠,奇功盖世,终于在捕鱼儿海一战中,几乎彻底摧毁北元王庭,俘获无数,达到了人生功业的顶点!
台下众将看得心潮澎湃,这与他们横扫漠北、擒获蒙古大汗、攻破北京、席卷江南的辉煌战绩何等相似!一种巨大的自豪感在剧场里弥漫。
然而,就在剧情达到最高潮时,乐师的调子陡然一变,从激昂慷慨变得阴沉诡谲。
功成名就后的蓝玉,开始变了。他居功自傲,变得骄横跋扈,无法无天。舞台上,他强占北元王妃,玷污败俘之妇;他率军返回边关,只因守城士兵未能及时开门迎接,竟然悍然下令部下攻打自己的关隘,纵兵毁关!台下原本热烈的气氛渐渐冷却下来,不少人皱起了眉头。
剧情继续发展。回到京城后,蓝玉认为自己的功劳足以位列群臣之首,竟然主动向朱元璋索要“太师”之位。朱元璋只封了他“太傅”,他便心生怨望,经常在公开场合抱怨:“吾功劳如此,难道还做不得太师?”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他甚至开始暗中结交部将,密谋不轨……
台下,许多将领的额头开始冒汗了。蓝玉的这些行为,他们太熟悉了!抱怨封赏不公、居功自傲、对元首的决策私下非议……这些事,他们自己或者身边的同僚,多多少少都做过!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笼罩心头。
最终,锦衣卫告发,蓝玉案发。舞台上的灯光变得惨白,蓝玉被披枷带锁,昔日英武的将军沦为阶下囚。最后一场,是蓝玉被押赴刑场,处以碟刑。
当最后的幕布骤然落下,只剩下一声沉重如丧钟般的锣响在空荡荡的戏台上回荡时,整个戏院陷入了一片死寂。
落针可闻。
刚才还热血沸腾、与有荣焉的将领们,此刻个个面色惨白,冷汗涔涔而下,不少人甚至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后背,仿佛能感受到那想象中的冰冷刀锋和撕裂般的痛楚。
他们终于明白了元首请他们看戏的真正用意,这是一次极其严厉、直刺心灵的警告。蓝玉的赫赫战功,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蓝玉的骄狂跋扈,他们似曾相识;而蓝玉那血淋淋的下场……则让他们不寒而栗,如坠冰窟。
然而,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里,戏台上的锣鼓声竟毫无预兆地再次敲响!
“咚!咚!哐——!”
这次的鼓点更加沉重、急促,带着一种沙场的肃杀和金戈铁马的碰撞之声。众将愕然抬头,只见幕布再次缓缓拉开。
背景换成了残破的城墙和燃烧的烽火,显然是一场惨烈的攻城战。一名穿着元末明初样式札甲、扮演中年将领的武生,正挥舞战刀,声嘶力竭地指挥着士兵们仰攻一座城池。箭矢如雨,滚木礌石不断从城头落下,不断有“士兵”惨叫着倒地。
“弟兄们!跟我冲!破了此城,为大帅扫平障碍!”那将领身先士卒,极其勇猛,亲自攀爬云梯。战斗异常激烈,舞台上扮演双方士兵的龙套们厮杀在一起,刀来枪往,不断有人“战死”,人数肉眼可见地减少。
突然,一名扮演蒙古士兵的演员,从角落猛地刺出一枪,直取那中年将领的后心!眼看就要得手,千钧一发之际,一名扮演亲兵的小卒猛地从旁边扑了过来,用身体硬生生替主将挡住了这致命一枪!
“将军……快走!”亲兵口吐“鲜血”,倒地不起。
那将领目眦欲裂,反手一刀劈翻了蒙古兵,然后扑到亲兵身边,将他抱在怀里,声音颤抖:“兄弟!兄弟!你挺住!”
亲兵气息微弱,断断续续道:“将军,俺不行了,俺家里还有个刚过门的媳妇和才满月的娃,求将军照看。”
那将领虎目含泪,紧紧握住亲兵的手,斩钉截铁地发誓:“好兄弟!你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只要我耿某人有口吃的,就绝不让弟妹和侄子饿着!你放心,此战若胜,我必寻得他们,赠予良田百亩,让他们一世无忧!若有违此誓,天打雷劈!”
亲兵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安慰的笑容,气绝身亡。将领抱着兄弟的遗体,发出悲愤的怒吼。
台下众将无不动容。比起戏曲,话剧的风格更加真实。
这种战场上袍泽之间以命相托的情谊,他们太熟悉了!多少次恶战,都是身边的弟兄用身体为自己挡刀挡枪!许多人的眼眶微微发热,想起了自己那些已经永远倒下的战友。
戏曲时间跳跃,天下已定。当年的耿将军因战功卓著,被朱元璋封为富宁卫指挥使,镇守一方。他并未忘记誓言,多次派人辗转寻找,终于找到了那位救命恩人亲兵的遗孀和幼子。
他信守承诺,将卫所附近最肥沃的一百亩水田划拨给了这孤儿寡母,并叮嘱手下军官多加照拂。由于军务繁忙且地位悬殊,将军并未亲自去见这家人,只是确保了他们的生活无忧。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舞台上用快速的换场和旁白,表现岁月的流逝。转眼已是百年之后。
背景变成了大明中后期的富宁卫。当年指挥使的后代,如今的卫所军官,早已将祖上的功勋与誓言忘得一干二净。他成了一个贪婪、腐化、只知道盘剥军户的蠹虫。反而开始觊觎,他先祖送的当年那百亩良田。
于是,这位将门之后开始千方百计地陷害、构陷那位士兵的后代。利用职权,诬陷他通匪、拖欠粮饷,最终巧取豪夺,将那百亩良田强行霸占。
士兵的后代家破人亡,妻子含恨而终,他自己也被打得半死,扔出家园。
侥幸未死的士兵后代,心中充满了滔天的怨恨。他无处申冤,一怒之下,竟真的投奔了当时肆虐东南沿海的海盗。数年后,他熟悉路径,引导着大批海盗趁夜突袭了富宁卫!
卫所武备早已废弛,军官只顾享乐,毫无防备。舞台上火光冲天,海盗们冲入卫所,烧杀抢掠。当年的士兵后代,如今的海盗头目,亲手抓住了那个害得他家破人亡的指挥使后代,在一片混乱中手刃仇人,报了血海深仇。
然而,故事并未以复仇的快意结束。很快,大军赶到——舞台上出现了扮演戚家军的队伍,军容严整,旗帜鲜明。一场激战后,海盗被镇压。那位士兵的后代,也在最后的战斗中被火枪击中,倒在了他曾誓死保卫、后又带人摧毁的这片土地上。幕布在悲凉的音乐中缓缓落下。
这第二出戏,比第一出《蓝玉案》更加复杂,更加深沉,带来的震撼也截然不同。
这本该是一个情深意重的故事,但最终却确实由生死之交演变成生死仇人,偏偏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军户出身,对第二部的话剧更能感同身受。
许多人下意识地想到自己,想到那些为自己挡过子弹、挨过刀子的士兵,想到自己是否也曾不经意间亏待过部下,想到自己的后人会不会也变成明朝指挥使家后代那样的蠹虫……
就在这时,徐晨缓缓站起身,再次走上戏台。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沉默的将领们,声音沉痛而有力:“都看到了?百年前的生死之交,肝胆相照,只是因为后来地位悬殊,境遇不同,后人忘却了初心。谁又能想到,当年的救命之恩、托孤之义,最终竟会演变成不共戴天的血仇?”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句话的重量充分压在每个人心上。
“你们一个个,都说自己功劳大,抱怨赏罚不公。那我问你们,战争是你们一个人打下来的吗?你们谁有本事说自己能以一敌万?不要说敌万,你们谁能拍着胸脯说,自己能稳赢十个训练有素的普通士兵?”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没有!没有那些千千万万普通士兵的冲锋陷阵、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大同社的赫赫功业!就没有你们坐在这里的资格!他们的功劳,比你们小吗?他们的牺牲,比你们少吗?”
“我们能活着坐在这里,本身就是最大的幸运!我们肩膀上扛着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功劳簿,更是那些战死沙场的袍泽兄弟未竟的理想和责任!这是我们所有人,尤其是你们这些高级将领,不可推卸的责任!”
徐晨的目光如炬,扫过每一张或羞愧、或沉思、或震撼的脸。
“以后,再想着自己那点功劳、那点委屈的时候,都给我多想想死去的兄弟!多想想自己肩上的责任!就以今天这两出戏,每人回去之后,给我写两篇心得体会。不要歌功颂德,我要你们深入剖析自己,反思自身的问题!还有我安排了几个夫子,大家在金陵学习一个月后,再各自归队。解散。”
说完,徐晨大步走下戏台,径直离开。留下满堂的将领,久久无法平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