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再从五十人中剔去一半,即为二十四功臣。”
江昭的思路很明显。
先选出有资格入阁的人。
至于说,具体的排名问题?
那是皇帝的才能决定的事情。
“嗯~!”
赵策英沉吟着,点头道:“可。”
老实说,这种法子有缺陷。
万一某一代的臣子水平高得过于离谱,导致前十几名都是可入昭勋阁的高手,那就可能会有沧海遗珠之恨。
但是,这种可能性有吗?
没有!
大周百年国祚,真正的名臣辈出,注定是光复燕云十六州的这一代。
但,就算是光复了燕云十六州的这一代人,估摸着也就不到十人可入昭勋阁。
“太祖皇帝年间,何人可为前十?”
赵策英大袖一挥:“诸位,大可直言。若有异议,也大可提出,定要让功臣人选公平公正。”
近十人,连连称是。
其后,江昭沉吟着,开口建议道:“赵普。”
作为开国宰相,陈桥兵变的策划者,“先南后北”统一战略的制定者,这位是必定入昭勋阁的人选。
且不说功绩不凡,就单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也足以让其位列一席。
毕竟,官家建昭勋阁,肯定是希望其与凌烟阁一样,名传千古,含金量十足,而非是与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一样,名声低、水平也低,名不副实。
“潘美。”顾廷烨沉吟着,开口道。
作为灭南汉、南唐两国的的主要将领,潘美的功绩无可置疑,可谓相当不俗。
兼而一些类似于《八大王开诏救忠》、《杨家将演义》的杂剧还没有被创作传开,其名声尚未被毁,自然也就还没有被传为奸臣,自可名列一席。
其实,潘美名义上是太宗皇帝年间的人。
主要就是潘美享受的是太宗皇帝的太庙庭。
不过,也仅仅是名义上而已。
文臣武将,实际上还是都认为潘美是太祖一朝的人。
无它,潘美的主要功绩就是在太祖一朝。
于太宗一朝,其功绩反而是稀松平常。
“石守信。”王韶沉吟道。
这位是陈桥兵变的核心人物之一,且还是太祖皇帝的“义社十兄弟”之一。
无论是功绩,亦或是资历,都是一等一的水平。
“曹彬。”国舅向宗良主动提道。
作为灭南唐、后蜀的主帅,曹彬被誉为“大周第一良将”,以仁厚著称。
太祖一朝,仅赵普、曹彬二人配享太庙庭。
如此,曹彬自可位列一席。
“张令铎。”
“高怀德。”
“王审琦。”
一道又一道人名,相继被点了出来。
约莫两炷香左右,太祖一朝的十大功臣,就一一被挑了出来。
赵普、曹彬、潘美、石守信、张令铎、高怀德、王审琦、慕容延钊、韩重赟、李处耘!
一文九武!
其中,不乏有跟赵普、曹彬一样功绩较为不俗的人,例如王审琦。
王审琦此人,乃是陈桥兵变的核心将领,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位列“义社十兄弟”之一。
不过,除了王审琦以外,其余的人都较为“普通”。
不出意外,都是毫无争议的得被淘汰的人选。
这也不奇怪。
究其缘由,主要还是“不出挑”的问题。
太祖皇帝是陈桥兵变,受到将士拥立,从而黄袍加身。
这就使得,太祖皇帝的上位过程,其实相当和平。
既没有西汉楚汉相争的大规模、大场面,也没有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惊心动魄。
太过和平,注定了臣子不会有太多的表现机会,从而导致“不出挑”,根本没有一件值得千古传颂的佳话,亦或是特别值得称道的大功绩。
“太宗皇帝年间,何人可位列前十?”赵策英拾起朱笔,记下名字,继续问道。
“吕端。”江昭开头道。
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句话颇有含金量,愣是堪比千古佳话。
就凭着这一句话,就可让吕端位列太宗朝的前十。
“李继隆。”王韶扶手正坐,平静道。
相较于文臣而已,武将罕有佳话。
既然没有佳话,自然是得论功绩。
作为太宗朝名将,李继隆两败契丹、平定李继迁叛乱,且还是后续澶渊之战的核心指挥官员。
无论是资历,亦或是功绩,都算不凡。
“宋琪。”
“李沆。”
“石熙载。”
三柱香左右,十大名臣,一一列齐。
吕端、李继隆、吕蒙正、宋琪、张齐贤、李沆、石熙载、薛居正、向敏中、王显!
九文一武!
相较于太祖一朝,太宗一朝无疑是人才济济,无论是政绩、功绩,亦或是名声,都相当不俗。
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入仕六年即宰执天下的吕蒙正,编篡《旧五代史》的薛居正,两次大败契丹人的李继隆.
当然,所谓的声名不低,肯定是只限于大周一朝。
若是将以上人都放到千年历史之中,除了吕端可能会有点名气以外,其余人估计都是寂寂无名,堪称查无此人。
除此以外,唯一值得关注的或许就是九文一武的阵容。
太祖一朝,一文九武。
太宗一朝,九文一武。
堪称是惊天大逆转!
“真宗皇帝年间,何人可入前十?”赵策英继续问道。
“寇准。”江昭平和道。
这位是真正的名相,主导了檀渊之战,且为抗辽核心,就算是千年以后,也是有望人尽皆知的存在。
“王旦。”文渊阁大学士元绛插话道。
作为配享真宗太庙庭者,且还主编了《两朝国史》,王旦自有一席之地。
“丁渭。”
“毕士安。”
“吕夷简。”
约莫两柱香左右,真宗一朝可名列前十的大臣,也被列了出来。
寇准、丁渭、王旦、王曾、毕士安、吕夷简、鲁宗道、陈尧佐、马知节、张知白!
其中,除了较为有名的寇准、丁渭以外,王旦是配享太庙者,王曾为连中三元者,鲁宗道为谏官入阁,都颇为不凡。
唯一的缺点,或许就是没有武将。
十人,皆为文臣!
以至于,就连王韶、顾廷烨二人都没有开口说话。
没办法,真宗一朝,实在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将。
文臣治世的时代,注定了武将难有出头的机会。
若是没有人护着,越是出头,遭到的打压和针对就越是狠厉。
此外,本该还有一人可入围前十,但却都默契的没有人提出来。
王祐!
作为配享太庙者,王老太师肯定有一定的捡漏嫌疑。
不过,好歹也是配享太庙的人物,实力还是有一点的。
就算是看着太庙的面子上,其也是稳稳的入围前十。
可惜
被移出去了!
“先帝年间,何人可为前十?”赵策英记下名字,继续问道。
“范仲淹。”江昭平和道。
作为改革弊政的核心人物,不管成功与否,都注定会在史书上留下重重一笔。
毕竟,改革弊政,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勇气行径。
“狄青。”
“张辅。”
顾廷烨、王韶二人,相继说道。
“包拯。”
“韩大相公。”
“富弼。”
范仲淹、狄青、张辅、晏殊、韩章、包拯、富弼、文彦博、曾公亮、欧阳修!
八文二武!
老实说,先帝年间的确是名士辈出。
凡此十人,都是相当有名,单就名声而言,起码高了太祖、太宗、真宗三代的人不止一个档次。
“嗯。”
赵策英沉吟着,扫向众人:“轮到朕这一朝了,谁人可入前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