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最新地址:www.88dushu.net
88读书网 >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 第117章 进京平叛

第117章 进京平叛

到了大宋却成为了弃子。

眼见就是深秋将冬的季节,北地将开始寒风呼啸,大雪塞途,从北地往来汴梁的动静更是稀少。

这么一处汴梁北面的冲要之处,此刻显得相当冷清。陈桥镇中今日不逢集市,也没什么市声。而在旁边不远的陈桥驿,只有几个老军或在打扫,或在门外晒太阳发呆。

回想百余年前这左近万军鼓噪,最后打起的火把如龙,簇拥着黄袍加身的太祖急急回返汴梁,一举改朝换代的激动人心的景象,时人经行于此,当有恍若隔世之叹。

这地方因为靠近京城,都门左近驿站自然归都门禁军所管。在都门禁军手中,一切都发展到可以经营的,什么都能赚钱。

这驿站同样如此。

所以西军来河北时候,都避着这些驿站走。

因为西军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穷,穷的荡气回肠。

第二个就是军纪差,差的好像贼配军。

当初为了省钱,大军到了陈桥驿都是绕着走的。

此刻天色已近黄昏,一队人马从北边赶来,王禀策马趋前,想让队伍速度提起来一些,远远离开陈桥镇再扎营,省得太引人注目。

正在马上招呼队伍中诸人加快些脚步的时侯,他身边一名亲随扈卫一指前面,声音有些激动:“将主,前面等候之人,岂不是童宣帅?”

王禀浑身一震,举首望去。

果然就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荒凉的小山丘之上,两骑策马而立。

马上一人瘦削英挺,隔得这么远似乎也能感觉到他锐利的眉眼,不是抚边十几年的童贯是谁。

在他身边,也是一员武将打扮,王禀却没有认出来是谁。

秋风正烈,傍晚的风将童贯披着的斗篷高高扯起,为西落的斜阳一照,在地上拉出了长长的影子。

童贯对别人怎么样不提,对王禀绝对是有知遇之恩,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这次更是一力作保,要他担任伐辽的先锋大将,未来功劳簿上,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没错,从童贯到王禀,再到下面的士卒,很少有人觉得他们伐辽会败。

大辽在他们眼中就是一间破房子,自己去踹上一脚,大辽就倒塌了。

王禀一扯缰绳,飞也似的驰出,身后十几名亲随扈卫都紧紧跟上。随行大队人马,虽然未奉号令不得擅自脱离行军队列,却都小声传着兴奋激动的话语。

“宣帅来了,定然是有大事!”

王禀靠近之后,在马背上抱拳道:“宣帅,不知召末将等前来,有何吩咐?”

童贯笑着摆了摆手,没有说话,从袖子里拿出一个黄色的布帛来。

拿到手里之后,他脸上的笑意一扫而空,变得冷漠无情,大声道:

“王禀接旨!”

王禀等人赶紧下马,单膝跪地,抱拳听旨、

“省枢密院急奏,京营禁军都统制何灌,阴结党羽,密谋举燧。朕闻震骇,如临渊壑。

夫禁卫者,社稷干城,朕素推心置腹。何期枭獍负恩,敢怀枭镜?此辈不诛,九庙奚安!

以卿忠贯日月,勇慑华夷。昔平夏贼于横山,今当靖难于畿辅。

特授虎符,总摄殿前司、侍卫亲军;凡京畿诸道兵马,悉听调遣。

可便宜行事,枭逆酋以儆效尤。所过州县,粮械立供,敢迟误者军法从事。

朕惟尔断鳌立极,速涤妖氛。功成之日,裂土侯封,朕不吝赏!

故兹诏示,星驰就道,想宜知悉。”

王禀一股热血翻涌,整个人难以收拾起自家激动的心情,起身上马拔刀:“兄弟们,进京平叛!”

——

汴梁城中。

汤汤汴河,从西水门入汴梁,经金梁桥过旧郑门,过龙津桥,过相国寺桥,最后自东水门而出。

在东水门外水道之侧,有一处已经颓塞的旧河道遗址,是数百年前汴河流经的所在。

几百年下来沧海桑田,只残留下一些当年修筑的土堤模样。

这是隋朝时侯留下的故物,此处景象,在汴梁城左近也算是一个有名所在。

汴水经行此处,每逢秋季,隐隐有呜咽之声,仿佛也在凭吊怀古一般。

汴水秋声,早就算在汴梁左近四十八景当中。每逢秋日天气明爽,四野层林浸染之际,总有人游就于此,或设宴,或赏玩,或踏秋,络绎不绝于途。

汴梁经过数次扩建,到了此刻,隋堤一带,也成了屋舍众多的所在。沿着汴河这里到处都是富贵人家的别业。将这秋日景致独到的地方菁华所在都几乎占尽了。

每逢秋日,这些别业处每日里游宴不休,少有虚日。汴梁城中这段时日也渐渐显得安顿下来,眼看就要进冬,秋日景象已然无多,这里的游宴就加倍的密集起来,仿佛就能挽留住这最后的秋景一般。

突然,一大队人马出现,将其中几个宅子护卫了起来。

众人纷纷侧目。

被护卫起来的,都是皇子们的住处。

当今官家搬出禁中,住到艮岳之后,就极少回宫。

皇子们也大多从禁中出来,单独有了宅子。

大宋重文抑武这么多年,大家在汴梁城内,对这些大兵也不害怕。

纷纷站起身来,指指点点。

有眼尖的瞧出,这些人的甲胄旌旗,分明是前些日子进城的胜捷军。

蔡京熟读史书,当然知道,在关键时候要防止禁军世家门狗急跳墙。

他们要是真敢反抗,那么也不会直愣愣地说造反,只会临时扶持一个皇子扛旗,找什么清君侧一类的理由。

所以,他提前让童贯把太子、皇子们甚至皇亲国戚都围起来。

——

此时此刻,在艮岳当中,更是被胜捷军层层围住。

穿着绛红纱袍,戴着纱帽的赵佶,端坐在龙椅上,看不出他的表情变化。

底下是一群心腹臣子,凑在一起,小声商议些事情。

其中一人赐坐在下,身材高大,白须皓然,正是蔡京。另外一人侍立在赵佶身边,显得更亲近一些,却正是梁师成。

这些时日,梁师成可以说是非常低调。相比于蔡京的大刀阔斧,频频出手,梁师成就跟消失了一样。

禁军中多次求到他身上,梁师成都是托病不见。

蔡京是什么盘算,他城府太深,外人很难看得明白。至于梁师成,就纯粹是避避风头,他所有的权势,都来源于皇帝,所以不管是否符合他自己的利益,梁师成在关键大事上,都必须支持官家赵佶!

至于王黼、蔡攸这些近臣,是到了今天,才知道官家和蔡相还有童贯在谋划什么大事。

前段时间的风波,他们只当是党争的火终于烧到了禁军,说实话没拿着当回事。

光惦记着怎么在其中捞一笔了。

至于赵佶,为什么能爆发出这样大的决心,并非是他远迈父兄的豪情壮志。

纯属是他真的很想继续挥霍,但是确也知道朝廷没钱了,不光是没钱了,还因为提前印发宝钞,将这个来钱的道也给堵死了。

蔡京以前给自己弄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到了王黼上台,那就是杀鸡取卵,而且这王黼还把卵吃了,给自己留下了些鸡蛋壳。

一旦没有了钱,赵佶自然就想着自己享用之事,他浑身难受。已经很长时间不治宫观了,赵佶每日里都很不安,怕妨碍自己修道长生之途。

就很是想一笔钱出去!

所以,他爆发出了前面大宋君主都没有的魄力,要彻底解决禁军!

那禁军打掉,光是每年省出来的钱钞,就够自己挥霍了。

甚至还可以有钱去伐辽、灭夏,收回燕云十六州,让自己玩乐的同时,还能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本来这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可是事到临头了,赵佶又有些担心。

禁军号称百万,实际估算着,也有三五十万。

这是何等庞大的兵力。

万一闹将起来,可如何是好。

似乎是看透了他的心思,童贯笑道:“官家,开弓没有回头箭,请官家放心,京营禁军这些年来被那些蛀虫祸害的千疮百孔,早就不复当年开国时候的勇武。”

赵佶点了点头,说道:“朕并不担心”

童贯此时,在这群人里,确实是最有胆色的。

因为他统兵十几年,是知兵的,都门禁军的战斗力在他看来,纯属是放屁添风。

而且你们平日里,喝兵血、吃空饷,把士卒不当人看,怎么会有人给你们卖命。

只要王禀顺利地把何灌拿下,然后按照自己给的名单,将将门世家的核心人物抓了,京营禁军调出汴梁,就彻底赢了。

接下来,就由满世界最会理财的蔡京来整理国家财计,自己伐辽大计,也会变得顺利起来。

——

太子东宫内书房当中,一片阴郁的景象,气氛在这个书房里面,绷得紧紧的。

地上是碎瓷片,却是刚才太子发怒,将摆设推倒造成的。

对于性子稳重的太子而言,这般举动,非常罕见。看来是心中郁愤难解,已经到了极点。

这的确也不能怪这位太子,一早起来,他竟然发现自己的东宫被围了!

历朝历代,但凡坐上这个位置的,都是最尴尬的。既要小心翼翼,不被自己那当皇帝的老子爹忌惮。

更得提心吊胆,提防明里暗里的兄弟们。一旦有所不慎,错过的不只是天地间最为诱人的权势,还有自己的小命。

他自认为已经足够小心了,可是什么错都没犯,照样被人围了起来。

他只能提心吊胆,却根本不知道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对于这位太子而言,他的心结本来就更重一些。赵桓的太子之位并不是很稳固,他有个三弟赵楷,风神气度,读书论文,父皇宠爱.哪一方面都在他之上。

他唯一占先的,无非就是一个嫡长子身份。在这个弟弟咄咄逼人的风头面前,赵桓不得不小心翼翼的稳住脚步,不敢有任何差错。

却一直看着自家父亲不断的加恩在这个三弟身上。每一次加恩的表示,都会让他心中一紧,睡不着觉好些时日。

一直在易储阴影当中战战兢兢活着的太子,私下里很有几天一改往日端重缄默的性子,私下设酒宴高乐了几日,很有些癫狂之态。原因无他,日子过得实在太憋屈了,不发泄一下会彻底疯掉。

这种折磨下的隐忍,终于在今天迎来了爆发,他觉得兵围东宫,肯定是父皇要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了!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赵恒吓得一哆嗦。

但是随着宦官通传,原来是自己的亲信来了,他赶紧整理了一下衣服,走了出去。

耿南仲、宇文虚中和吴敏联袂进来,先是给赵桓施礼,马上道:“殿下听说了么?”

“什么?”

“禁军谋反,陛下调王禀将军进京平叛了!”

赵桓也说不清自己是什么心情,只觉得脑子里嗡的一声。

好消息是父皇不是针对自己,调兵围住东宫,是保护自己。

坏消息是六十万禁军反了.

真打进来怎么办?

三人听到消息,几乎是立刻就奔往东宫,那些胜捷军的人也不拦他们。

只要不是禁军来,他们懒得管。

宇文虚中马上说道:“殿下,此乃天赐良机,殿下可以召集东宫的护卫,参与平叛,这外面的胜捷军将士,也可以用金帛收买,让他们为殿下所用。”

吴敏道:“不错!谁人不想建功立业,他们肯定听殿下的!”

赵桓怔了一下,心中属实畏惧,不愿意去面对叛军。

“孤孤王又不曾领兵,如何能退敌,万一被叛军捉了,反倒成了他们威胁父皇的手段孤还是在这里呆着吧。”

几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

正在此时,外面的宦官又进来报称:“殿下,李.”

他话还没说完,一个高大文士迈步走了进来,“殿下!官家和蔡京,要对禁军下手了,此乃天赐良机!殿下快些拿把剑,我等护着你去捉了何灌!”

几人纷纷侧目。

来人是李纲李伯纪,正是他们一党当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少有文名,时人许之为将来必然入政事堂秉政。

政和二年在他二十九岁的时侯进士及第,短短三年就做到了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提拔的如此之快,即使在大宋也很罕见,时人都认为他必然前途无限。

等到了四十岁,必然可以拜相!

但是李纲一封议论朝政过失的奏章一上,顿时就丢官去职。

当时赵佶即位已经十余年,位置坐稳,就开始暴露本性。

蔡京当时在相位之上,也以丰亨豫大之名推波助澜。大治宫室,开始设立石纲,立道官二十六阶……无数新奇古怪的样拿出来。

当时朝中蔡京用一块元佑党人碑,把旧党打的不敢抬头,所以旧党对此都装作没看见。

这也是大宋党争的传统,失势时候就尽量低调,得势了就尽情猖狂。

就只有李纲这位入官才三年的家伙直言上书,奏折中对着赵佶啪啪打脸。用词之激烈,他们一党的官员们看到都心有余悸,李纲也毫不出意料的被赶出朝堂。

大家都是为他惋惜,尤其是旧党清流中人,都觉得他如此大好前途,说丢就丢了,是自己党内的损失。

第一次罢官,李纲好歹没有被追夺出身,还有做官的资格。又过了三年,总算起复回朝,还给了一个太常少卿,国史编修的闲官的去做。

既然当御史你总是直言无忌,让人生厌,那就且修国史去,看你还能折腾出什么妖蛾子出来?

照理说第一次罢官,算是你李纲胸中还有一腔热血在,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气在。好容易起复回来了,就该踏实熬资历,将以前丢掉的时间追回来。

等到了五十岁,也未尝不是政事堂有望。毕竟他有文名,有声名,大宋就看重这个。

赵佶罢斥他三年还是将他召回来使用,也是盘算着这家伙性子磨好了,自己可以大用的。

却没想到,起复回朝不满两年。宣和元年李纲再一次上书,又言及别看现在大宋一团鲜着锦,烈火烹油的模样。内囊里却是千疮百孔,处处都埋着莫大隐患。

还一条条一款款的将这些内忧外患都列了出来,生怕赵佶看得不分明,每一条都是指着赵佶鼻子骂。

他说东南应奉行事之酷烈,江南百姓之民不堪命。

朝中财政之窘迫,处处度支为难。宣和元年黄河大水引发了汴河决堤,原因竟然是在每年修河的时侯,三司竟然拨不出钱来了!

大宋兵事废弛,除了陕西诸路,其他地方的厢军完全没用。

而陕西诸路西军,也渐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必须加以控制。

李纲还敏锐的注意到了发生在北地辽国和女真之间的战事,预言女真必然为大宋将来祸患。

必须在河北河东路诸路有所措置,为将来所备。这些地方都在在需钱,而朝中又窘迫万分。源头就在于赵佶享用无度,请求赵佶罢东南应奉,停石纲,废艮岳,逐道官,修文治武备,以应将来之变。

大臣骂皇帝,这是前面几代大宋君臣的故事,以前的皇帝能忍,如今赵佶君权如此重,岂能惯着他。赵佶览奏,毫无疑问的冲冲大怒。

说起来赵佶也有些委屈,什么停石纲废艮岳逐道官停宫室营造。都是私底下为人说烂了的。仿佛只要赵佶这般做,大宋顿时就大治,江山升平稳固,远人自然来服。这些话只要不摆明车马说出来,赵佶也向来装听不见。

赵佶的确是极其能钱,东南应奉和石纲,整个搅乱了大宋的财赋重地东南诸路也是事实。而且他用人行事荒唐轻易,经常绕过一个成熟的官僚体系自行其事,破坏了大宋统治体系的正常运转,使得国家大事,哪怕重臣也无法专其责,最后只能归于他赵佶按好恶进行裁断。虽然君权之重,在大宋百年来可称空前,却动摇了大宋整个的统治基础。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单纯论起钱来,赵佶如此开销,一年皇室用度也不过就是七八百万贯。还要三年发一次內帑犒赏天下,边境但有战事,犒赏将士也多是内库出钱。三司度支但有为难处,求到赵佶头上请发内库,赵佶不论多少,能给一定给。

他又不傻,天下都是他的,只要一直有钱进来,该就出去。他藏着这些钱在内库里面难道每天没事数着玩儿?

奢靡过于前代是真的,但是你们这些士大夫,甚而都门禁军这些军将世家,谁不是豪阔万分?一个东南应奉,多少人贴在上面收好处?朱缅可不单单是应奉他天子一个,朝中人物,谁没吃朱勔的贿赂,当朕不知道呢!

而且朝廷按照惯例,每三年一次赏赐群臣,你们这些文臣士大夫都是毫不客气地收下。

谁也未曾体谅朝廷财政艰难,发扬风格,说是不要的!

怎么就在这个钱上面,揪住朕这个天子不放?

大宋的种种问题,都是百余年来制度性缺陷积累下来的。再加上中期以后越演越烈的党争,实在不是他赵佶一个人的过错。

这些深层次的东西,赵佶自然不会如后世一般看得分明。

不过他也有应对的法子,就是加倍豪奢,加倍地钱,加倍地宣传如今是盛世。

身披大宋版的皇帝新衣,逢人就说大宋的富贵繁华,任何人想在这上头戳破这个泡沫,他赵佶是绝不容情。

李纲一下又撞在这个枪口上,赵佶也没对他客气,你也不用退职返乡悠游养望了。

去南剑州沙县这荒僻之地去监税去吧!

所谓监税,都是一些繁杂琐碎之事,而且责任还重。

虽然李纲算是南剑州左近的本地人,但是对于大宋士大夫而言,特别是在汴梁中枢任过职的,贬到这个地方来,已经是重得不能再重的处分了!

第二次被贬逐出了汴梁,也终于成就李纲大名。

前几天京师大水,他叔父不幸落水死了,李纲回来奔丧,没想到正好碰上了如此大事,顿时激动万分。

提着剑就来找太子了。

毕竟如今太子,是他们这些旧党的唯一希望,就指着他翻身了。

(本章完)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88dushu.net』
相邻小说: 美综:家族教父,和平大使什么鬼 星球大战:从克隆人战争逐鹿星海 八道横行 从昊天宗少主开始 宦宠天下 洪荒:我是鸿钧走狗怎么了? 拳王荣耀 惊悚直播这个男人不对劲 叔请把握好宠妻尺度 从前有条贪吃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