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和中山豪族甄氏的鼎力相助,刘备在中山国拜谒地方耆老、名流的过程还算顺利。
即便未流露出任何自立门户的意向,亦有颇具远见的大族欲在刘备身上下注。
论兵力、粮草、家世、威望,袁绍本皆远胜曹操,官渡一战却惨败收场。
此等结局,令河北诸多豪门在憎恨曹操之余,亦对袁绍深感失望。
而这位同时被曹操和袁绍看重的左将军兼汉室后裔刘备,则被一些深谋远虑的世家视为新的政治投资对象。
五月。
袁熙自上党返回,带回了高干的族弟高柔。
“诸葛军师,我费尽口舌,才劝得高柔随我前来常山啊。”袁熙表面诉苦,实则难掩得意。
归途中,袁熙已得知袁尚、袁谭在邺城斗得不可开交,心中更喜:斗吧,使劲斗!待尔等两败俱伤,嗣子之位终将落于我手。
诸葛亮适时赞誉道:“恭喜熙公子时运渐通!今得左将军襄助,更有高柔等贤士归附,假以时日,必能号令河北,执掌四州兵马。南向勤王,兴复汉室,指日可待!”
这番夸赞令袁熙愈发骄矜,又提议道:“诸葛军师,我是否该亲往邺城?值此五月暑气渐升,大将军正为袁尚和袁谭之争烦扰不已,我可借机请大将军前往中山避暑。”
“熙公子有把握说动大将军移往中山?”诸葛亮轻摇羽扇,心中已有所谋。
袁熙的想法不差,此举看似尽孝,实则是想借避暑之名,隔绝干扰,单独陪伴袁绍尽孝献媚,博取欢心。
袁尚和袁谭为了争夺嗣子斗得不可开交,而袁熙却只关心袁绍年龄大了受不了暑热,这二者一对比,足可令袁绍对袁熙也多几分偏心。
但袁熙此刻却犯难了,虽然想法不差,但袁熙并无完全把握。
看着诸葛亮那笃信泰然的神情,袁熙忙又问礼请教:“还请诸葛军师教我良策。”
“刘氏也是中山人。”诸葛亮淡淡提醒:“熙公子可以携妻回中山祭祖,大将军也可携妻回中山祭祖,如此,便不会有人阻拦。”
“可刘氏若也来.”袁熙顿生不愿,若有刘氏在还怎么在袁绍面前表演孝心啊!?
一想到刘氏往日的嘴脸,袁熙就感到一阵恶心。
尤其是想到每每在袁绍面前献殷勤的时候,刘氏总是会时适的跳出来夸袁尚是多么多么的孝顺多么多么的像袁绍,袁熙便有一种想掐死刘氏的冲动。
见状,诸葛亮提点道:“熙公子,成大事者当忍人所不能忍,不可因为对刘氏有憎恶就坏了大事。倘若只有大将军离开邺城,袁谭是无法在邺城与袁尚相争的。袁尚能有今日,大半都得归功于刘氏,将刘氏调出邺城,袁尚如断一臂。审配和逢纪虽然支持袁尚,但二人私心甚重,所谋划的未必就一定能让袁尚讨得大将军欢心。以弱敌强时,让对手犯错,方为上策。”
袁熙恍然大悟,抚掌而笑:“幸有诸葛军师提点,让我能明晰其理。我这就前往邺城,请大将军和刘氏入中山避暑。”
眼中闪现果断,袁熙仿佛大计在握,随后便辞别了诸葛亮,当日便匆匆驱车前往邺城,行动间透着一股急切,仿佛晚了一天便会与嗣子之位失之交臂似的。
1更来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