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如同平地惊雷!
几位家主浑身剧震,猛地抬头看向陈霄,刘通判更是脸色瞬间惨白如纸,嘴唇哆嗦著,“你——.—.你,你竟敢———”
胸口剧烈起伏,一口气几乎喘不上来,鬱结欲死!
陈霄根本不理睬他们,身后的核心家丁早已准备妥当,迅速在校场高台上布置好一个简易香案,香炉、黄纸、清水一应俱全。
陈霄神色庄重,缓缓从怀中取出一卷明黄色的锦缎,锦缎展开,两边绣著五爪金龙和祥云纹饰,尽显皇家威仪。
他双手捧起圣旨,声音灌注了內息,清越洪亮,响彻整个校场:
“朱三太子圣旨到,眾臣民接旨!”
声音带著不容置疑的威严,台下的俘虏们早已被血腥手段震镊得魂飞魄散,此刻条件反射般深深俯首叩拜,周围的陈霄部属,在核心家丁带领下,也齐刷刷跪倒在地。
刘通判等几位家主,看著陈霄眼中那冰冷的杀意,再看看眾多家丁虎视的模样,
知道此刻若不跪,立时便有杀身之祸,纵然万般不愿,也只能颤抖著屈膝跪下。
陈霄徐徐展开锦缎,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日:朕惟治世以文,乱以武,
然神器更易,胡虏窃据华夏神器六十余载,茶毒生灵,辱我衣冠,朕,大明崇禎皇帝嫡子,慈焕,续明祚於微时,今以大明继任者之名,昭告天下!”
“江寧者,龙蟠虎踞之地,太祖高皇帝肇基之所也,兹有义士贾宝玉,忠肝义胆,智勇双全!於江寧首举义旗,诛杀清贼,光復旧都门户,功在社,特授贾宝玉为大明招討使,许其开府建衙,统摄军政,招募义勇,扫荡胡尘,克復神京!凡我汉家儿郎,见旨如见朕躬,须竭力辅佐,共襄復国大业!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满场死寂!
王熙凤反应极快,率先叩首,“草民王熙凤,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核心家丁及陈霄部属紧隨其后,山呼万岁,声震校场。
“你—好!好手段!”
刘通判跪在地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脸色灰败,知道今日之后,自己乃至整个家族,都已彻底被绑上了陈霄的战车,再无退路。
陈霄目光如电,扫向跪在地上的刘通判等豪族家主,冷声喝道,“尔等,想抗旨不成?!”
冰冷的杀气扑面而来,眾人不由得浑身一颤,知道这“太子圣旨”固然疑点重重,十有八九是陈霄假借前朝名义所造。
但此时此刻,刀架在脖子上,谁敢质疑?他们这些做过清朝小官的人,此刻也只能捏著鼻子,以头触地,声音乾涩断续地高呼:“臣——臣等接旨,吾皇万岁!”
陈霄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现在因为气数变化,北有蒙古入侵,南有各地起义,此时的江寧早就绝了朝廷干涉,
等到消息传过去,陈霄相信自己早就成了气候。
而现在名分浅薄,只能假借明朝的名义,等到以后打下几府,自然改换门庭,自领名號,釜底抽薪,绝了明朝的影响。
而话说回来,这朱三太子不是別人,实际上便是崇禎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
但在过去那个信息不够发达的年代,以讹传讹,常被称之为朱三太子,歷史上反清復明势力常以“朱三太子”为號召。
而根据歷史考据,这位很可能便是脂砚斋,也就是《红楼梦》真正的作者之一,也是这本书的发起人。
正是他联合各大明朝遗老,联合那些文坛大儒,才创作出了红楼梦一书,而他的孙子朱鈺宝,实际上便是贾宝玉的原型!
只不过在他七十五岁的时候被康熙抓住斩了,连同他一家老小都没有活下来。
临死前,他还曾为自己辩护道:“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鬚髮皆白,乃不反於三晋变乱之时,而反於清寧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
意思就是我数十年来改名易姓来避祸,今年已经75岁了,已是垂暮之年,我在三藩之乱都没有造反,又怎么会在天下太平时造反呢?而且,所谓谋反,必定会招兵买马,打造武器盔甲,占据城池,囤积粮草,这些我做过哪一个呢?
但终究清狗心狠手辣,康熙念其年老,对朱慈焕判了个凌迟处死,两个儿子和孙子朱鈺宝也被处斩。
至此,崇禎一脉完全断绝。
而到后来清廷在修明史时,为了掩饰康熙的狠毒,於是故意隱瞒了朱慈焕的身世,称他六岁时即天折。
如今陈霄便以朱慈焕之名起义,未尝没有致敬前人的意思,虽然就算这个时候朱慈焕就算活著,也已经快一百岁了。
江寧易帜,朝廷江寧將军授首的消息如同颶风般席捲整个江南,贾家以知府之身,悍然举义,一日夜定江寧,其雷霆手段与展现出的恐怖力量,让听闻者无不震撼。
而突然出现的朱三太子圣旨,更是令整个江南为之震动。
不过陈霄並未停歇,他一面以招討使的身份发布安民告示,开仓放粮,整编降卒,迅速稳定城內秩序。
一面又派出早已准备好的,口齿伶俐的核心家丁,携带他的亲笔书信,分头前往江寧府下辖各县,联络那些大大小小,各自为战的起义军首领。
书信內容如下:清廷崩颓,江寧已復,正是合力抗清、共襄盛举之时,吾愿开江寧大门,粮餉军械共享,共谋大业!
末尾,还盖上了以朱慈焕名字刻制的“江寧义军招討使”大印。
江寧府下,一些义军首领接到书信后,又听闻了江寧城內的巨变,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便当即响应。
这些人本就是被清廷逼反的汉人,深知凭自己这点人马难成气候,如今有江寧坚城和大树可依,当下点齐人马,打著响应大明招討使的旗號,浩浩荡荡开赴江寧归附。
然而,除了少数穷途末路,被清军追得鸡飞狗跳的义军响应外,那些拥有自己领地的江南义军首领却並没有前来,反而纷纷学著陈霄的动作,开始给自己也打上了朱三太子的招牌。
一时间招討使、光復使、节度使等等名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这个混乱的世道再填一把火。
至此,整个满清帝国彻底陷入了鼎革的乱世爭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