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一万,驾
棚子下,沈新跟主家要了条毛巾,帮一万擦身上的水。
今天一万不仅立了大功,下山的时候,还拉了自己一把,避免自己受伤。
好驴。
沈新原先的计划是案子结束之后,再把一万卖掉回点儿血。
现在嘛,沈新想把他留下,甚至於带回南江。
“一万,你愿不愿意跟我走?”
一万不语。
“不说,那就默认了?”
沈新捋了捋一万的鬃毛,继续给他擦身体。
一扭头,看见主家的大妈正用疑惑的眼神看著自己。
估计没见过还跟驴说话的。
大妈好奇的问道:“小同志,你们在山上找什么呢?”
那么多人,他们可都看见了。
沈新那自然是不能说,找別的话题,比如雨。
天空依旧闷雷滚滚,不时有闪电照亮天空,这雨就跟有人拿瓢泼的一样,顷刻间,院子里就已经积了水。
听沈新问怀义这边是不是经常下这么大的雨,大妈摇摇头,说往年可不是这样,有下雨,但没下这么大。
沈新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雨。
隱隱的,感觉有些问题。
这是山区啊,下这么大雨,会出事儿的吧。
尤其是马保沟。
顾名思义,这村子就在山沟里。
就像是个盆地,那水都往这边匯聚,別把村子淹了。
还有案子。
也不知道技侦那边能不能从塑胶袋里提取到关键证据。
主要手机还进水关机了。
沈新这边帮一万简单擦了擦,让他自己抖一抖。
动物嘛,应该都会抖水的。
一万好像听懂了,往地上臥,要打滚儿。
沈新哭笑不得的拽起他,然后当著他的面,猛抖搂脑袋和身体。
动作有些滑稽。
一万看见了,一抽一抽的叫唤,在笑。
旁边大妈也笑,道:“小同志,你可真有意思,这是驴。”
沈新没好气的给了一万一巴掌。
他笑的更厉害了,然后也抖身体,水珠子溅了沈新一身。
沈新道:“大妈,驴也很聪明的。”
大妈点头说是,说以前家里也养过驴,也聪明,一看见自己拿簸箕,就主动往石磨旁边凑。
正说著,又是一个炸雷。
闪电如一条龙一样,蔓延出去好远。
大妈打了个哆嗦,招呼沈新进屋,让沈新围著火塘烤烤衣服,或者不行就先穿他儿子的衣服。
问了才知道,老俩口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孙子也带去城里上学,基本上不回来。
沈新围著火塘烤火,一边等待雨小一点儿,一边跟老两口閒聊。
老俩口平常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沈新的到来,俩人显得很开心,东拉西扯的聊了很多。
这都到饭点儿了,大妈起身,要留沈新吃饭。
她取了条燻肉,要让沈新尝尝。
大爷还招呼沈新喝一点儿,尝尝他自己酿的老酒。
沈新推辞不过,只好同意。
至於酒的话,还是免掉了。
村里通了电,但村民还是更愿意用火塘做饭,火苗跃动著,伴隨著炒菜的香气,烟火气十足。
就是这雨下的太大了。
而且这都一个多小时了,丝毫不见雨停。
这种程度的暴雨,得下多少毫米?
正吃著,有人穿著雨衣出现。
是个方脸,还戴著眼镜的年轻人。
冒著雨进门,看到沈新,愣了下,好奇的问是谁。
听闻是警察,连忙伸手打招呼。
人叫戴亚平,是大学生村官,现在是马保沟村的村支书。
打过招呼,他急忙对大爷大妈道:“大爷,镇上发通知了,这雨下的太大了,我听他们说,一个小时下了一百多毫米,而且还要下。”
“镇上的意思,是让有风险的村子先转移,咱们村就得转移,你们先收拾一下东西,手机啦,存摺啊,那些要紧的,找个塑胶袋装著,繫紧了。”
“然后最好穿雨衣,回头我来接你们。”
说著就要离开,去通知其他村民。
沈新被他的话嚇了一跳。
一个小时,下了一百多毫米,闹呢吧。
南江算是雨水充沛的,一年也就一千多毫米。
这一个小时下了南江一整年的十分之一?
太嚇人了。
想到这儿,沈新连忙追出去,道:“戴书记,我正好也没事儿,我帮著你一起通知人。”
自己好歹是个警察。
就像之前在派出所,社区去清查违法出租屋,都少不了要叫所里的人帮忙。
这你让人家转移,別不信,肯定会有那种死活不愿意走的人。
有个警察在,应该会好一点儿。
戴亚军就是这么想的,连忙道:“叫什么书记啊,搞得好像多大官儿一样,叫我老戴就行了,这样,你等著,我给你找件雨衣。”
说著,冒雨跑了出去。
沈新也连忙招呼大爷大妈收拾东西。
就拿重要的,其他的先別管。
这是预防万一。
大妈还问他能不能把俩鸭子抱走。
见她眼巴巴的看著自己,沈新又能说什么。
不多时,戴亚军返回。
沈新穿了雨衣,立刻跟著戴亚军去一家家通知。
果然,就有死活不走的。
理由是家里有病人,不能下床。
戴亚军说自己找车拉走。
还不行,说老人晕车,而且不能顛簸,真出事儿了算谁的。
戴亚军一指沈新,说警察都在这儿呢。
这男的也不怕,嚷嚷著警察总不能胡乱抓人吧,自己又没犯法。
最后,好说歹说,硬是逼著戴亚军签了张保证书,保证他爸出了事儿村里负责才算是同意走。
出门之后,沈新低声说道:“你不该签的。”
戴亚军一脸无奈,又道:“没事儿,我签的村主任的名字。”
沈新一愣,冲他竖大拇指。
除了这样的,还有別的情况。
比如上山采野味的。
戴亚军急的直跺脚。
沈新都忍不住问,这一年四季都可以上山采东西吗。
戴亚军点头,道:“没办法,靠山吃山,农村也没太多赚钱的工作,上山溜达著就把钱挣了,那不跟白捡的一样。”
说著,头疼怎么办。
上山找显然不现实,只能先顾著村里的人。
这还没完。
村子最西面,有一户养鸡的。
应该就是要在山上建养鸡场的那一户。
死活不愿意走,要跟他这大几百只鸡共存亡。
去的时候,夫妻俩正在院子里刨引水沟呢,几岁的孩子都顾不上,站在家门口嗷嗷的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