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告庙册封,四爷郡公
五月十六,天公作美,一轮骄阳朗照乾坤。
这日,畅春园大宫门洞开,卤簿仪仗森然陈列,旌旗招展,伞盖如云。
太上皇景寧帝与泰顺帝两代大庆天子,一同启驾迴鑾,摆驾紫禁城。
此番迴鑾,非同寻常。
並非为了寻常朝政,亦非节令祭祀,乃是二圣特意为了明日即將在紫禁城中隆重举行的袁易告庙謁祖、册封郡公两场典礼。
二圣此番联袂迴鑾,是要再度一同为袁易归宗之事背书,向天下臣民昭示袁易皇子身份的合法性与神圣性不容质疑。
鑾驾仪仗浩浩荡荡,自西郊迤邐而行,直入神京。
沿途早已净街洒扫,百姓跪迎。
龙旗凤輦,金瓜鉞斧,在烈日下闪耀著令人不敢逼视的威仪。
御輦之中,景寧帝神色平和,目光深邃,泰顺帝则面容端肃,自有股帝王之气。
这真是袁易天大的造化!竟能劳动两代天子如此兴师动眾,以其无上权威共同为其归宗正名、加持荣耀!
这固然是因袁易身世曲折,需格外郑重以定人心;然追根溯源,亦是袁易自身勉力奋进、孜孜以求的结果。
若非袁易展现非凡才干,屡建奇功,岂能入景寧帝之眼?又岂能贏得泰顺帝如此青睞?
今日这般殊荣,正是他自身奋力爭取、善体圣心所换来的硕果。
二圣鑾驾缓缓驶入紫禁城深邃的门洞。
一切已准备妥当,静候明日必將载入史册的两场典礼。
赤日將紫禁城的琉璃瓦顶染得明晃晃,庄严肃穆之中,更添几分辉煌气象,仿佛在预示著一位新皇子的归宗,即將迎来最辉煌的时刻。
……
……
翌日,五月十七。
天公再度作美,碧空澄澈,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將紫禁城重重殿宇照耀得辉煌夺目,宛若天宫琼楼。
这一日,举行新皇子袁易归宗告庙典礼。
这场告庙典礼,並非在太庙举行。太庙是祭祀歷代帝后、举行国家大祀的神圣场所。
这场告庙典礼,在紫禁城中的奉先殿举行。奉先殿供奉了帝后神位,皇室家庙性质更强。
吉时已至,钟鼓齐鸣,仪仗森列。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奉先殿內,香菸繚绕,烛影摇红。
作为当今天子、亦是袁易生父的泰顺帝,身著祭服,神色端凝,立於殿中最前,担任主祭之人,虔敬稟告皇室添丁、血脉归宗之事,祈求祖先庇佑。
太上皇景寧帝亦驾临出席,位於最尊之位接受礼拜。他的蒞临,是作为最高规格的礼仪性见证。其存在本身,便是一种强大的象徵与无言的背书,昭示著此事乃两代天子共同决定,无可动摇。
宗人府宗令忠怡亲王与礼部尚书,依礼制主持仪程。现场庄严宣读了泰顺帝確认袁易皇子身份、赐名归宗並册封郡公的明发諭旨。宏亮的声音在大殿中迴荡,也鐫入了歷史的篇章。
行礼、焚香、献祭……
一系列繁复而庄重的仪式依次进行,仿佛穿越时空,与大庆皇室祖先进行著一场神圣的对话,將新皇子袁易归宗之事,稟告於列祖列宗灵前。
关键的一刻隨之而来。
宗人府官吏奉上象徵著皇族血脉谱系的玉牒。在泰顺帝名下,依著齿序,当场以硃笔工楷添录上了皇子袁易的御赐之名、生母姜氏简况、生辰年月以及“册封郡公”的恩荣。硃笔落下,名分既定!
至此,袁易之名已鐫刻於玉牒之上,在法律与宗法之上,完成了最后也是最彻底的確认。
他从此刻起,便是当今泰顺帝名正言顺、货真价实的皇四子!
自今日起,可称他一声“四爷”了!
……
……
告庙礼成,奉先殿的庄严穆肃之气尚未消散,紧接著,另一场显赫的恩荣——册封郡公典礼,又在紫禁城中的乾清宫隆重举行。
此番册封,太上皇景寧帝与泰顺帝再度联袂亲临,二圣端坐於御座之上,共同见证。
两代天子一同出席一位皇子的册封典礼,实乃罕有的殊恩,何况是一位新归宗皇子册封郡公。
其意不言自明:这不仅是册封一位郡公,更是以两代天子之无上权威,为袁易的归宗之路进行又一次的加持与背书,务使其地位不容置疑。
乾清宫內,金碧辉煌,御香縹緲。
宗室勛贵、文武重臣依品级肃立,仪仗侍卫森然拱卫。
袁易——如今已是名正言顺的皇四子——身著皇子吉服,立於殿中。
二圣御前,宣读册封袁易为郡公的諭旨,字字鏗鏘,响彻大殿。
旋即,袁易神色庄重,趋步上前,躬身双手接过了沉甸甸的封册与金印。
这一刻,他正式受封,成为了大庆王朝的郡公爷。
紧接著,他面向御座,撩袍端带,依著规矩,一次次跪下,一次次叩首,每一次起伏都沉稳有力,仪態完美无瑕。三跪九叩,次第分明,向著皇祖父景寧帝、父皇泰顺帝表达著感激。叩首之声竟可闻,在肃静的大殿中迴荡。
御座之上,景寧帝目光沉静,带著一代雄主的威仪与些许欣慰,坦然受礼。泰顺帝面色端凝,却透著一丝难以掩饰的满意与期许。
二圣並坐,共受此礼,为袁易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礼成,乐声大作。
袁易谢恩起身,手持封册金印,接受宗室勛贵、文武重臣的目光致意。
此刻,他不仅是皇子,也是拥有了实封爵位的郡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