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已经尝试过一次,弄的身死国灭,子孙凋零。
北方王朝更替频繁,本质上还是族群问题。
“接下来几年,咱们心思要放在中原了,得中原者得天下,治理好中原,河北、关中指日可下。”
“巴蜀不讨了?”刘怀敬还惦记着厮杀和打仗。
这也是大多数将领的心思,不打仗他们的官职就得不到提升。
“妖贼覆灭,他们还能撑多久?”刘道规对西面没多少兴趣。
现在巴蜀已经不是当年的天府之国,到处都是獠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蛮荒阶段。
前代官吏有记:无嫁取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区,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
治理的难度比中原更大。
胡人在中原繁衍生息了八九十年,迁入较早的南匈奴、乌桓早已习惯了农耕,连衣冠和言语都变了。
经营巴蜀,投入的精力必定远远大于中原。
任何事都分轻重缓急。
眼下当务之急是恢复中原的生机。
刘道规让封恺、垣苗、毛修之、朱林、刘义兴等人全力负责迁徙人口之事。
骠骑军府别的不敢说,最擅长的就是将流民、战俘转化为屯田客,刘道规一路就是这么一边种田一边打仗崛起的。
耕战一体,绝非虚言。
田种到哪里,哪里便是华夏的疆土。
就在刘道规兴致勃勃的时候,刘义兴泼了一瓢冷水下来,“荆襄三州亦连续大战,府库空虚,粮草所剩不多,难以养活十万青壮。”
殷仲文道:“今年以来,谯纵联合姚兴犯我,拓跋珪十五人马悬于洛阳,弘农、顺阳、伊阙、宜都诸地粮草皆由荆襄供应,土断虽有所成,奈何销太多太杂……”
刘道规眉头一皱,的确,从去年开始,大战就没停过。
姚兴的一万骑兵不断袭扰汉水以北诸郡,谯纵和桓谦也在西面拉扯。
如今忽然涌入了近十万青壮,压力可想而知。
即便荆襄施行了土断,但开荒种田,三年才能有所结余。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乱世之中粮食比黄金还贵。
“粮食不用担心,今年淮泗丰收,从彭城转运,我上表一封,向朝廷索要一些。”刘道规转眼就有了主意。
江左土断比荆襄早,那边调动的兵力也少,粮食消耗不大。
刘义兴拱手道:“荆襄尚有许多县没有恢复,中原广大,只怕官吏越发捉襟见肘。”
“那就优先从军中挑选会识字者,再从青州调一批官吏过来,而后每三年施行一次考试,录用寒门庶族出身的士人。”
南燕覆灭,吸收了一大批的官吏,这些北方士人没南方士族那么多的毛病,每天活在胡人的刀锋下,能力都不差。
而考试之法,也不是刘道规首创,周代便有考核制度,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大比“,考察德行、道艺,选拔贤能。
春秋时齐国管仲便推行“口试”,通过问答选拔人才。
两汉也是察举与考试并行,察举之后,还要经过考试,方能量才录用,东汉左雄创立孝廉考试之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不过再好的制度也禁不住腐蚀,士族壮大后,举孝廉被玩坏了,门荫入仕成了常态。
到了两晋更是两极分化,弄出清官浊官来。
刘道规一锤定音,“天下初定,当不拘一格用人,从今往后凡我治下,不论出身,不论士庶,只要是我华夏子民,皆可考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