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王朝此起彼伏,却没有一个能长久的。
拓跋珪额头上青筋直冒,身边的两个侍女不由自主颤抖起来,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要杀人的前奏。
但崔宏面无惧色,心平气和的劝说:“自古变法改制,无不难上加难,陛下既然迈出这一步,便不可更改,只能走下去,半途而废,非但前功尽弃,还会遗祸子孙。”
“啪”的一声,拓跋珪拍案而起,“不错,朕扫平北方纵横天下,还怕区区几个逆贼?若要一统天下,若要我拓跋氏万年江山,必须改制,他日改制成功,北御沙漠之众,东并幽冀强胡,南下而争锋,与刘道规决战!”
魏国人口钱粮不及晋室,但麾下之民强悍善战,骑兵居多,对晋军有巨大优势。
“陛下英明。”崔宏拱手。
拓跋珪虽然猜忌心重,对他却信任有加,一向敬重。
连儿子崔浩都带在身边,任给事秘书。
两人越聊越是投机,但这时宦官在殿外禀报道:“陛下,天下已晚,宫中即将宵禁。”
崔宏隐隐感觉有些不对,今日宵禁的时间似乎比往日提前了半个时辰。
明显是有人要他提前走,这说明宫中将有大事发生……
但拓跋珪喝的晕乎乎的,五石散上了头,根本没发现这些细节。
崔宏有心提醒,却忽然看到堂外的那个宦官一双幽深的眸子,正炯炯有神的盯着他,而他身边几个护卫手按刀柄。
崔氏虽得拓跋珪器重,但在鲜卑贵戚眼中,跟一条狗没什么区别。
没有威胁的狗,谁都不会放在眼里,而这条狗若是多嘴,那就另当别论了。
崔宏历经前秦、翟魏、后燕、魏国,在乱世中沉浮多年,能活到现在,必然是个聪明人,最擅长审时度势。
魏国无论谁当政,想要治理河北,都离不开崔家。
胡乱卷入别人的是非中,会连累家门。
崔家都是文臣,手上并无兵马。
“臣告退。”
“还未尽兴,崔卿安能弃朕而去?”拓跋珪打了一个酒嗝。
“来日方长,臣今日身体不适,还望陛下恕罪。”
“崔卿当多多保重身体,你我君臣,当如齐桓公与管仲!”拓跋珪虽然读过一些书,却并不精深。
不知道齐桓公的下场并不好。
崔宏愣了一下,欲言又止,一抬头,连拓跋珪身边的两个侍女都一脸杀气。
宦官佝偻着腰,已经走入殿中,笑盈盈道:“陛下如此爱护,崔尚书不妨留下。”
崔宏全身一颤,“陛下恩情,臣铭记在心,此生夙愿便是匡扶魏国,助拓跋氏一统天下!”
拓跋氏和拓跋珪还是有区别的。
不过拓跋珪五石散上头,神情恍惚,完全没听出言外之意,“来人,以车舆护送崔卿回府。”
崔宏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拱手而退。
直到他上了车舆,护卫中还是有一人的目光紧紧盯着他。
正是魏国的征南大将军、清河王拓跋绍。
拓跋珪返回平城,动辄残杀身边宦官宫女,人人自危,拓跋绍不费吹灰之力,便勾结了这些人,为其通风报信。
“此人一向聪明,定是看出了端倪,不如一起除掉,以免节外生枝!”护卫低声道。
“一条狗而已,又能如何?你方才没听到么?他说要匡扶魏国,助拓跋氏一统天下,没了他,以后谁帮我治理天下?”
拓跋绍凶狠残暴,却不傻。
崔宏不是鲜卑勋贵,手上没有兵马,对他没有任何威胁。
“殿下所言甚是!”护卫们也没放在心上。
拓跋绍深吸一口气,拔出腰间长刀,大步迈入天按殿中,“父皇,儿臣来矣!”
拓跋珪正迷迷糊糊。
殿中侍卫大喊一声:“贼人刺杀陛下!”
拓跋珪顿时惊醒,伸手去摸弓刀,却发现早已不见,回望身边,两个侍女抱着弓刀逃窜而去。
拓跋绍大笑不已,“父皇擅杀宫女宦官,囚禁我母,就是便是报应!”
“逆子欲弑父?”拓跋珪挣扎站起,却全身无力。
“咱们是胡人,强者为尊,杀父算得了什么?”拓跋绍举起长刀,一个眼神就让殿中侍卫逃走大半,剩下几人被他带来的部曲和宦官联手扑杀。
“你……”拓跋珪气的全身发抖。
但拓跋绍的刀锋没有任何犹豫,就落了下来。
一声惨叫,这位威震北国武德昭昭的君主死于非命。
拓跋绍犹不解恨,一刀一刀的挥砍着亲生父亲的尸体,血肉溅了一脸,让周围部众全都看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