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赵俁:机关算尽偏漏庸
=
赵俁知道耶律延禧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他压根儿也没想过真扶耶律延禧,甚至已经想到了耶律延禧会跟歷史上一样丟掉辽东京、辽上京,甚至丟掉辽中京,变成一只彻头彻尾的丧家犬。
这也正是赵俁想要的结果。
因为只有那个时候,赵俁向耶律延禧拋出橄欖枝,耶律延禧才有可能上鉤。
可赵俁千算万算,怎么都没算到,自己都已经把萧瑟瑟带回赵宋王朝十年了,耶律延禧竟然还能干出將耶律余睹逼到金国自废武功增强敌人实力的蠢事。
这么说吧,赵俁不怕耶律延禧丟失城池,反正那些城池也不是赵俁的,耶律延禧隨便丟,跟赵俁半点关係都没有,赵俁只是不想让耶律延禧丟失军队,因为这都是跟金军互耗的炮灰。
其实,只要赵俁想要,他绝对能招揽不少辽军。
赵俁没派人去招揽,都有大量的辽人逃到了赵宋王朝。
这赵俁要是特意派人去招揽,那搞不好会將一半辽国的军队都招过来。
那赵俁为什么不去招?
当然不能招。
赵俁又不傻,哪能不知道,把这些乌合之眾招来,可不是得到了一大堆强军,而是得到了一个极为沉重的包袱。
在这个时代养一支军队,那可不是把人拉过来管顿饱饭就行的事。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这笔开销,算一算的话,都能嚇死个人。
先说最基本的粮草。
別说几十万人敝开了吃,一天就得消耗上万石粮食。春天要备夏粮,秋天得囤冬储,还得专门派人千里迢迢运到军营,路上耗损的、被押送兵丁剋扣的,往往比实际送到的还多。
別说眼下这乱世,就是和平时期,辽国都得从赵宋王朝买粮。
赵宋王朝要是接收了这几十万辽军,这粮就往辽国运吧,绝对是一运一个不吱声。
再看军械。
刀枪剑戟得开炉锻造,好铁得从矿山里挖出来,铁匠得给工钱;
弓箭的弓弦要用牛筋,箭簇得用好铁,一把好弓能抵得上寻常人家半年的嚼用。
更別说骑兵了,一匹战马的价钱,够买十亩良田,有时还得餵精料,钱如流水。
这些辽军大多是败兵,手里的兵甲马匹什么的早就丟得七零八落,真要收编过来,赵俁肯定得掏钱给他们从头到脚换一遍装备。
这笔钱扔出去,能在汴京城修十座宫殿。
还有军餉和赏赐。
平时要按月发餉钱,不然士兵凭什么卖命?
逢年过节得给犒赏,打了小胜仗得发奖金,万一有人受伤致残,还得给安家费。
拿赵宋王朝的禁军来说,一个普通步兵每月的餉银,够养活一家三口,这还是和平年月的標准。
要是收编来的辽军也按这个数发,几十万张嘴等著领钱,户部的官员怕是得天天哭著去国库搬钱。
更別说服装、被,行军时的帐篷,將士受伤生病时的药品,阵亡后给家属的抚恤,军营里的营房、马厩,哪一样不要钱?
关键,这些辽军本就人心涣散,若是待遇跟不上,今天闹餉,明天逃营,到时候没当成炮灰,反倒在赵宋王朝境內生了乱子,那赵俁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好吧,要是这些辽军是能征善战的精兵也就算了,偏偏他们都是被金军击溃的惊弓之鸟,根本就派不上大用场。
更关键的是,赵宋王朝现在不缺军队,根本用不上这些辽军。
所以赵俁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辽军看著是兵,实则是一个个填不满的钱窟窿。与其把钱砸在他们身上,不如让他们留在辽国,靠著耶律延禧那点残粮苟延残喘,好歹还能替赵宋王朝多消耗一些金军。
说穿了,用辽国的钱养辽国的兵,让他们跟金国互相耗著,才是最划算的买卖。
还有就是,升米恩,斗米仇。
如果这些辽军还是辽军,为了收復失地而战斗,赵俁隨便给他们提供一些粮食、兵甲,他们有可能都会对赵俁歌功颂德。
而如果赵俁將这些辽军收编为宋军,那么要是这些辽军的待遇比宋军差上一点点,他们都会心生怨懟,认为赵宋王朝厚此薄彼,將自己视为二等子民,觉得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却换不来应有的尊重与待遇。
那时他们或许不会对赵宋王朝收留他们心生感激,而是会在现实的落差面前,將之迅速转化为对赵宋王朝的深深不满。
真有那一天,这些曾经的辽军,或许非但不会成为抵御外侮的坚实盾牌,反而可能成为內乱的源头,如同隱藏在繁华表象下的暗流,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汹涌而出,衝击赵宋王朝的根基,又或许昔日的敌人金国,反而成了他们心中某种“同病相怜”的对比对象。
还有就是,在宋军之中,他们或许会受到排挤,被冠以“降卒”之名,那份屈辱与不甘,足以点燃他们內心的反叛之火。
也就是说,一旦將这些辽军纳入赵宋王朝,就必须面对如何融合、如何安抚这一棘手问题。宋辽两国百年恩怨,岂是一朝一夕便能化解的?这些辽军之中,不乏对赵宋王朝怀有敌意的,若处置不当,恐將成为內部不稳定的根源。
再者,赵俁也得考虑到长远之计。若真將辽军大量吸纳,待到金国內乱或势微之时,这些曾经的辽军是否会转而成为对抗赵宋王朝的新势力?毕竟,他们心中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对復国的渴望,不会轻易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