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原先只是喜欢听《东风破》,看了马继东的文章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歌名还有这么多说道。什么词牌、词调之类的专业术语,让大多数人都不明觉厉。
把一首歌的歌名上升到文学的程度,那可就了不得了,喜欢的歌迷自然欢欣鼓舞,顿觉逼格高了不少。也有不喜欢的,当然是冷嘲热讽,大放厥词。
马继东的科普文章一出,黄老师也忍不住,写了一篇文章到《晚报》去。
她结合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现代音乐,纯以音乐的角度,来分析这首歌的曲式。特别说道:
“东风破这首歌,诚如马继东先生所言,非常接近于宋朝江浙一带的琵琶曲,但在编曲上却有新的突破。除了二胡与琵琶的演奏之外,还融入了西方的小提琴、西洋鼓等乐器。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东西方的乐器,在小天和小虫巧妙的编曲中,融合得非常完美,没有一点强人所难的意思。
这样就给整首歌曲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蕴含中国古典意味的同时,又兼具现代流行元素。听起来琅琅上口,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说,小天为现代华语流行乐做出了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和榜样。
介于《东风破》的受欢迎程度,相信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冒出不少所谓‘中国风’的歌曲……”
不得不说,黄老师还真是向着自己的学生,不过,黄老师的眼光非常厉害。仅仅两个月后,华夏的数家唱片公司,就跟风而来,其旗下歌手新发的唱片中,就至少有一两首带着中国风,就好像不带中国风,都不好意思发唱片一样。
至于质量就不好说了,精芜共存,但大多数都是残次品,十首里面有一首好的都已经很难得了。不过虽然是残次品,但刚刚接受这种曲风的歌迷,居然对残次品也十分买账,让这些唱片张张畅销,让唱片公司的老板笑得合不拢嘴。
看着无数的跟风之作,小天也不清楚这种情况是好是坏。自己提前把华语摇滚、中国风等提前弄出来,算不算拔苗助长,又或者是杀鸡取卵,将乐坛弄得混乱不堪?
不过,小天随后就觉得自己杞人忧天了,自己提前整出了中国风,那么后人没了中国风,还可以捯饬别的,总不能把别的音乐人都当傻子看。
但还是有一些音乐人认为这种音乐只能取一时之巧,哗众取宠。虽然确实很不错的尝试,但总会被时间淘汰。对于这种言论,小天都懒得打理。什么音乐风格都不是亘古流传的,戏曲、民歌、蓝调、摇滚……总是在不断演变的。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回来了,没过,自己作死,不是水平不行。)xh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