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亩地!
在大明內地,这可是多少庄户人家一辈子都不敢奢求的身家。
虽然需要先为公家干活三年,但有了明確的盼头,总比当初签下契约,前途未卜地去北瀛、新洲拓荒要强得多。
“肃静!”林松再次提高声调,“其二,至於岛上琉球百姓……”
他的目光扫过畏缩在一边的琉球土著以及那些被看管著、面带惊恐的琉球官员,包括面如死灰的目差官麻顺则。
“自即日起,凡愿归附我新洲华夏共和国,承认我琉球拓殖分区管辖者,皆为新华子民,无需再向那琉球王国缴纳苛捐杂税,无需再承担诸多无偿徭役。”
“拓殖区將一视同仁,分配土地,鼓励垦殖,只需按我新华律法缴纳田赋即可。”
这番话被琉球官员复述了一遍,顿时让眾多土著居民愕然不已,隨即面面相覷,眼中流露出狐疑的神色。
啥意思?
以后,我们的头顶上就换了一个新主人?
不用再给琉球王府和萨摩藩的“在番奉行”缴纳沉重的年贡和应付各种摊派?
这……这是真的吗?
麻顺则猛地抬起头,嘴唇翕动,想说什么,但看到周围虎视眈眈的士兵,又颓然地低下头去。
祸事矣!
琉球先遭萨摩蹂躪,今又逢新华强占,国將不国啊!
林松的宣告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他接下来的行动更是让李德海、赵大钧等人瞠目结舌。
四艘舰船开始卸下物资和人员。
成袋的粮食、綑扎好的武器、一箱箱沉重的火药被运上岸。
四百名吕宋自卫军士兵开始在寨子附近搭设营地,行动间纪律严明,士气高昂,远非岛上那些琉球丁壮可比。
最引人注目的是,士兵们还从船上小心翼翼地卸下了两门闪著幽暗金属光泽的轻型陆战炮。
“林大人,你这是……”李德海看著那两门火炮,忍不住问道。
解困需要带这么多兵,甚至连火炮都搬来了?
林松看著忙碌的登陆场面,语气平静地说道:“当然,带这么多兵过来,可不是仅为了保护这座小岛,免遭琉球和倭人报復。我们的目標,是整个八重山(群岛)。”
他招了招手,一名隨从立刻铺开一张略显粗糙的海域图。
林松的手指点在代表美崎岛的位置,然后向东北方向移动,落在一个小点上:“此地往东北约一百公里,是太平山(今宫古岛),一座比美崎岛条件更优越的小岛。该岛人口更多,土地亦更肥沃。”
“更重要的是,那里同样没什么像样的防御,琉球王府和倭人皆没有在此投注任何精力。”
他抬起头,笑了笑:“临来之前,专员大人吩咐,不仅要救你们,更要尽占八重山诸岛,建城筑堡,將此地纳入我新华控制之下,使其成为我移民船队往来大洋的关键补给点和前哨基地。”
李德海和赵大钧对视一眼,俱是心头巨震。
他们原本只想著求救保命,最多暂时占岛自守,待吕宋方面船只来援,那便撤离该地。
万万没想到,吕宋拓殖区的胃口和魄力竟然如此之大。
直接就要吞併这一串岛屿!
“林大人,此举……是否会引来琉球,甚至倭人的大举报復?”赵大钧不无担忧地问。
“报復?”韩松冷笑一声,“琉球国小民贫,自顾不暇,其王城首里城都在萨摩藩控制之下,能派出多少兵力跨海来攻?”
“萨摩藩虽强,但其重心在倭国本土,与我北瀛商馆亦有贸易往来,是否会为了这几座偏远岛屿大动干戈,尚未可知。”
“即便来,他们可有海上征战的炮舰大船?如今,我吕宋拓殖区拥兵数千,舰船十数,据岛而守,以逸待劳,何惧之有?”
他顿了顿,语气激昂:“诸位,我新华立国新洲,拓殖吕宋,往来大明,看似风光,实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此茫茫大洋,强邻环伺,西有郑氏、红夷(荷兰),北有倭国诸藩,南有眾多土酋势力,皆虎视眈眈。若不趁势进取,抢占海上要津,扼守航道,他日必受制於人。”
“专员韩大人曾言……”林松提到韩剑时,语气带著明显的敬意,“我新华在吕宋、大明沿海经营多年,根基已初步稳固。值此天下板荡之际,正应以进击姿態,提早布局,占扼关键,加速扩张。”
“这八重山诸岛,控扼大明沿海与吕宋乃至北瀛之间的航道,位置至关重要。拿下这里,未来从广东出发的移民船队,在绕行东番岛后,便有可靠的中继补给点,无需冒险直航远海,对整个移民大业,益处无穷。”
船队仅休整了三日,补充了淡水和部分给养后,两艘武装商船,拔锚起航,向著东北方向的太平山(宫古岛)驶去。
李德海和赵大钧站在美崎岛的滩头,目送著舰队消失在远方的海平面,心情五味杂陈。
“老李,咱们这算不算是……开了疆,拓了土?”赵大钧嘴角抽了抽,语气中几分不確定。
“或许吧。”他轻声道,嘴角终於扯出一丝复杂的笑意,“按照上头大人的说法,此乃积极扩展我等华夏子民未来生存空间。”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