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试点与造访
“这道上諭是去年九、十月份下的。那时候,我还在来京的路上。”王纪缓缓坐回原位,“到京之后。我才知道,已经有不少指责辽东方面空耗军餉、不思进取的官员被降调乃至革职了。”
“皇上对熊飞白的支持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汪应蛟合上捲轴。
“是啊。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信什么。即使如今瀋阳报捷,也丝毫不提进兵捣巢的事情。”王纪嘆气道,“这仗还要打几年,恐怕也就只有他熊大经略才知道了。”
“圣心如此。我们也只能勉为其难了。”汪应蛟沉吟片刻说:“昨天覲见的时候,我听皇上说,早在去年年末朝廷就已经议定了清丈天下田土的事情了?”
“没错。”王纪点头,“確实是议定了。”
“户部这边原本准备怎么做?”汪应蛟追问。
王纪苦笑著摇了摇头。“李部堂二月份就离京了,离任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给各省藩台、臬台行文。在那之后,户部堂上只剩下官一人任事。下官既要顾部务,又要管仓场,还要与工部、兵部、餉部,乃至宫里的银行协调,实在没那么多时间、精力仔细琢磨清丈的事情。所以到目前也就只是”王纪再次起身,走到自己的案台边,从一个木质的托盘上拿起一本不厚不薄的册子。“叫人编了一本册子。您先看看吧。”
汪应蛟拿起置於两腿间的捲轴,准备將之放到茶几上,却发现整个茶几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了。
“这些东西您还看吗?”王纪一手拿起最先取过来的转餉册,一手放下刚拿过来那本的册子。“不看的话,我就先收拾一下。”
“暂时也没什么好看的了,你收吧。”汪应蛟看向那本新来的册子,发现这本册子连个封题都没有。拿起来打开一看,当头的第一篇是一道题为《申末议以裨国计拯民命疏》奏疏。
“今天下税粮,军国经费,大半出於东南。苏、松、常、镇、嘉、湖、杭诸府,每年均输、起运、存留不下数百万,而粮长、书手、奸胥、豪右、通同作弊,影射侵分,每年亦不下十余万”汪应蛟喃喃著念了一段,抬起头,发现王纪已经把刚才拿过的册子和捲轴都放了回去,正要坐下。“这是什么?”
“您正看的这篇,是嘉靖六年,顾文康公鼎臣,给世庙皇帝上的一道奏疏。说的是胥吏蠹国,各地督抚不发一言、置之不理的事情。”王纪坐下说。“后面还有欧阳恭简公鐸,王襄毅公邦瑞,海忠介公瑞,张文忠公居正等许多人关於丈田均赋的奏疏及文章。”
“循前人之跡,得今人之法。”汪应蛟讚许地点了点头,合上册子,在空白的封面上拍了拍。“皇上看过了这个了吗?”
“没有。这只是个稿本,还有许多文章没有收录进去。”王纪摇头道,“而且李部堂辞任之后,皇上就再也没有问过丈田均赋的事情了,”王纪笑了笑,笑容里似乎带著些许落寞,“应该是在等您来吧。您准备怎么开始?”
“先把各省的分司衙门建起来吧!等分司落地,再让他们对当地情况做一个抽查,等各地有了回报再做详细部署!”汪应蛟有些激动,眼里像是闪著光。
汪应蛟曾不止一次思考过,丈田清赋为何如此困难,就算间有成功也不断反覆。他读过很多文章,也像王纪这样整理过许多实例。
知道正德末年的唐龙,嘉靖年间的顾鼎臣,隆庆年间的海瑞,万历年间的张居正,都不失为关心国计民瘼的有心人。三代皇帝,无数官员,都曾为丈田清赋做过努力。但歷经半个世纪的几起几伏,却未能取得过真正的成效,试行於一隅,尚且再衰三竭,更遑言推广於全国!每次都经受不起豪强加里胥地痞等联合势力的反攻倒算,终於败下阵来,一度夺取回来的民田,又被重新收回到权势富户的手里。虚田虚粮如旧,民生倒悬如旧,小民数十年不平之愤如旧。连以刚强坚毅著声於时的海瑞,亦难免愤慨至极地说:“奈之何!奈之何!”
汪应蛟一开始得出的结论是——人性之私,如水之就下。惩贪治恶不可能一劳永逸。唯有不断地派遣干臣能吏到地方釐清、纠察、裁汰、处罚,才濯清国体,稍遏贪风。
但是前天覲见,皇帝开设户部分司的想法,给他提供了另外一条思路。那就是,户部对天下財赋的管理方式过於分散混乱,而且一直以来,户部都没有办法对深度嵌入当地的省、府、州、县衙门实行有效的监督。很多时候,户部甚至都没法子直接且主动地调查各地的情况。就算想要了解地方实情也只能靠都察院体系下的巡田御史或是巡按御史。
如今有了这样一个直属於户部,且独立於当地的分司体系,户部就能轻鬆地深入到每一个州、县,了解地方情况,並且做出调整。
妙,实在是太妙了!
有圣君如此,天下何愁不治!
不过,王纪却疑惑了:“什什么分司衙门?”
汪应蛟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王纪这会儿还不知道皇帝的想法。他略有些尷尬地笑了一下说:“皇上昨日宣諭,意在各省普遍设置户部分司,专掌税赋之审计、核查与拨转。”
“督粮道和督餉侍郎?”王纪一瞬间就想到这两个差遣。
“形似而神非。”汪应蛟摇头,“督粮道和督餉侍郎都是因事而派的临时差遣。而这个分司则是常驻地方、直隶户部的正式衙门。”
“正式衙门?”王纪追问,眉头微蹙。
汪应蛟頷首,详细说道:“按照皇上规划,將在各省设置財税厅,主官称厅正,约五品;在各府设置財税局,主官称局正,约六品;在各州、县设財税司,主官称司正,约七至八品。副职皆低主官两级。而且最关键的是,自厅正至司副,所有官员皆由吏部銓选、朝廷指派,而非地方委任。纵是最末一等的县司司正,亦乃朝廷命官,而非布政使司可辖制。”
王纪一边思索,一边喃喃道:“就是常设的督粮道?”
“此譬喻亦不算错,然其职分远不止於『督』。”汪应蛟进一步阐释,“分司之要务,在於掌控钱粮之流转。税赋仍由地方衙门徵收,但征缴数额、完成情况,须经分司稽核;入库之后,该拨付地方几何、该起运京师几何,亦由分司依据户部核定之预算执行。此外,帐册审计、钱粮解运、仓储盘查,皆为其分內之责。简言之,地方管收,分司管核、管支、管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