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竇氏
“想不到还真让刘荆那傢伙说准了一点。”
“如今的皇帝的確不怎么认同刘庄的严格。”
“不过在其他方面,倒是没有违背自己的父亲。”
当天下的年號改为“建初”之后,
一些旁观著天下局势的死鬼在暗中说道。
汉明帝刘庄,
在无数百姓看来,尤其是关东人眼中,是一位绝对的明君。
毕竟猛猛掏兜,就为了把黄河治好这件事,已经足以让民眾对之歌功颂德了。
更不用说他御下严肃,时常对臣子表示:
治乱世要用重典,
治盛世更是要用重典!
作为后继守业之君,若觉得其功已毕,其势已成,就要躺下享受美好生活,
那只会让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以至於王朝在其之后,走上盛极而衰的道路。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鬆要求!
这让明帝麾下的臣子们苦不堪言。
他们也想学著前人先辈,理直气壮的说出“我的苦,祖宗已经替我受过了,我应该享受富贵”这样的话。
但他们不敢。
因为明帝真的会对这些二代三代挥出铁拳,强迫他们“时刻体悟先人创业之苦”。
而这样的苦涩,
继位的新帝也有所品味。
毕竟明帝对臣子都调教严格,又怎么可能放过自己的继承人呢?
新帝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安排了沉重的课业,学习各种知识,並要前往地方联繫现实,学以致用。
抚养他的太后马氏见了,曾向明帝问道,“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伤他了?”
小小年纪,捲成这样,看上去还没有她宫里养的小猫有活力。
结果明帝告诉她,“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
“何况他日后要做万民之主,一时不慎,就会为百姓带来灾祸……如此岂能不慎重?”
马氏听了,便不再想著为孩子减负,只按照明帝的意思,跟著一块鸡起了娃娃。
嗯,
对马氏而言,
她的丈夫是顶天立地的贤能君王,
他说的肯定不会有错!
再者,作为明帝的子嗣,总不能父亲做得,儿子做不得吧?
由此,
新帝刘炟在继位之前,便感受到了为国之主的莫大压力。
等好不容易坐上了皇位,他便忍不住大大鬆了口气,宣布对先帝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
作为精心培养的继承人,
刘炟的智慧和能力,並不缺乏。
在大是大非之上,他坚定的和父亲站在一起。
但对盛世之下,还要维持一副紧绷姿態,仿佛隨时就要去战天斗地这件事……
还是放鬆一些吧。
刘炟抚摸著一把地方进贡而来的宝弓,对自己的母亲马氏说:
“人与事,和这把弓有什么区別呢?”
“放鬆了会不能射出箭矢,但一味紧绷,也会使得弓身断裂。”
“秦朝的灭亡,也是有这等原因存在的。”
“当年元帝也是这样想的。”
马氏並非无智之女,她当即指出这一点的弊端。
而元帝之后的汉家天下变成了什么模样?
只能说那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好在刘炟淡淡一笑,並不因母亲含蓄的反对感到苦恼。
他说:
“元帝岂能与我相比?”
前者的仁慈柔弱,以儒术治国,是不明国情的,是读经典读傻了的。
而他的重儒和宽仁,却是有底线、有规划的。
“鬆弛自当有度,儿子如何不明白这样的道理?”
“母亲放心就好!”
当今天下大治,
內部期盼著享受盛世到来的快乐,
外部也因西域的收復、燕国的衰败,而得以舒缓兵力。
朝廷只需要迁移足够的人口前往帝国的边疆屯田助守就好。
至於其他的,
像班超那样的將领,自然不会让皇帝有烦恼的机会。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
以军功获取地位的机会逐渐减少,
世家大族再想维持自己超然的格调,除却钻朝廷空子在地方跑马圈地,获得实际上的利益之外,
还需要依赖对诸多儒家典籍的註解,掌握释经权,为自己培养大量的追隨者,以求面子上鲜艷明亮,用良好的名声,足够的知识,让家族得到更加长久稳固的传承。
齐地的孔家,
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暴露真面目,篡登大位前的王莽,
不更是此道高人吗?
后世种种之事,
也证明了在天下太平之时,掌握话语权,让说话声音大到压过他人,的確可以获得许多利益。
以至於时代流转,王朝倒了又兴,经学家们还能利用手中的笔桿子,以“圣人之言”为刀剑,做太多太多的事。
可惜,
在他们动手攫取这样的力量之前,明帝就注意到了这方面。
天下人的口舌,是不可能真正得到管控的。
有些话,
该说还是会有人说的。
因此,
明帝没有做什么“防民之口”的事,只是手握经书,在处理国政之余,对那些出身高门文士之家的臣子发出辩经的號召:
“来!”
“战!”
隨后,他便以超然的才智,取得了这场爭斗的胜利。
皇帝成为了天底下最为著名、最为出色、最受尊崇的儒学大师。
即便是孔孟的后人,也不能分散其一二光辉。
这是他们虽饱受明帝调教,最后却没办法用史册上的“微言大义”,来抹黑这位君主的主要原因。
而刘炟虽没有父亲那样的才智和手段,却也熟读经典。
他有意招揽一些能言善辩的学士,召开一场盛大的论道,然后將诸多典籍的“解释权”,牢固的握在手中。
如此,
世家大族內里要仰仗朝廷,外在也要仰仗朝廷,
这才是全然的盛世。
见到皇帝这样信誓旦旦,太后马氏便说,“这样也好。”
“只要你能不辜负先帝的期望,我便不会成为羈绊你手脚的恶人。”
对於提拔自家亲属成为外戚,马氏一向没什么兴趣。
而先帝在时,
那不论亲疏远***等管理调教所有人的严格,也让马氏子弟完全没有上场表演才艺的可能。
这给予了刘炟更加广阔的执政空间。
“可惜西海正值战乱,那里的学者不能远行来到洛阳,参与日后论道的典礼。”
“不然的话,昔日编修《文典》的盛况,便能在朕治下重现了!”
同召集而来的学士们提及此事时,皇帝还有些遗憾的说道。
好在,
这只是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