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骨峰》电影进行宣传,在观眾们的视角里,就是近期的大热话题。
但对李灿来说早已是许久前的工作了。
在和电影项目组进行一些线上沟通后,音乐便可以进行製作,原本就有的设计,只需要根据剪片后的bgm切片模版来进行配乐即可,只是会在一些衝突的点位上进行磨合,偶尔也会加减一些电影片段,彼此协商中,甚至都不需要线下交流便可製作完毕。
送审,宣发,路演,点映,试映。
按理说,李灿是不需要参加的。
只不过,刚结束舞台演出,大家都觉得是时候放鬆一波,於是,李灿给乐队放了个假,便和温妮一同赶往京城的点映现场。
早上八点,电影现场便挤满了人。
许许多多的幸运影迷以及媒体人,测评人等等,均已来到现场。
大家正在交流。
“这类题材的电影很看重细节与个人角色的刻画,更注重角色特色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协调,一个不慎就是雷点啊。”
“是啊,有点不太放心,听说是双线视角,一旦將敌人也刻画的太.太正面,纯粹为了论证战爭残酷,那似乎是走了歪路。”
“好像也不是,据我所知,负责配乐的李灿似乎並没有和电影製片方剧组產生什么衝突矛盾,灿哥我还是看好的,应该不至於有低级错误。”
三五成群的交流中,不免有些担忧。
一部电影,两个阵营,自然都需要刻画。
己方倒是还好。
但对手呢?
刻画的纯粹邪恶,就只能是爽片,从电影的角度讲,很容易变成神剧。
但如果刻画复杂的人性,又会一个不小心將对方进行美化。
是否能够给脑仁较小的观眾带来足够明確的表达,避免没必要的节奏,决定了电影的风评以及命运。
如何能在不圣母,不歪楼的情况下,表明战爭的残酷,先辈的付出,正义性,以及对和平的愿景,一直以来都是国產战爭题材电影所需要考虑的。
当然,担忧归担忧,到底是骡子是马,很快就能拉出来遛一遛了。
眾人入座,距离剧组发言仅剩十分钟。
李灿和温妮在剧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不起眼的角落里坐好。
甚至比其他幸运影迷还要影迷,可乐爆米有那是真往上端,活脱脱一副看戏看的纯粹的样子。
回归观影快乐本身了属於是。
“乌拉妮,喝口妮妮可乐。”
“你自己没有吗。”
“我觉得你的比我的甜。”
“嘻嘻。”
温妮嘻嘻一笑,递过可乐。
“我也觉得你比较甜。”
“你也没喝我的啊?”
“我说的是你比较甜。”
“嘶,小乌拉你挺油腻啊。”
“跟你学的。”
小两口窸窸窣窣的打闹並没有影响周围的人。
耳边低语主打的就是一个高素质,毕竟是学音乐的,对音响动態极为敏感。
虽然是坐著,体现不出独特的身高。
声音也几乎不会被第三个人听到。
但后排的观眾还是不免多看几眼李灿。
毕竟两人实在是太吸睛了。
一位大金髮老外,一位不太看的清脸都觉得好看的帅哥。
只是没有太多人注意到。
没人能想到作为电影配乐的李灿如此路边一条。
除了身边的几位近距离观影影迷。
在看到李灿和温妮后马上就想尖叫出声,但看到李灿的眼神示意以及“嘘”的手势,便也激动的点点头,没有夸张叫喊。
迅速掏出手机,来了个合照。
很快,电影便开始放映。
点映版本的电影未必是终极完全版,但基本可以说和完全版不差什么了。
之前的试映反馈效果很好,没什么需要更改的。
待结束本次活动,获得影评人与影迷的反馈,度过点映这一关后,也基本可以彻底定调,不再更改。
《松骨峰》讲述的的是1950年11月30日的一场阻击战。
夏国3连百人遭遇敌军,血战后只有七人生还,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缔造奇蹟,毙伤敌军五百余,为大部队聚歼敌军贏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狭路相逢勇者胜。
但电影的开头,却似乎没有什么战爭的硝烟。
的確正如影评人所想,这是一场对比的群像剧。
电影的开篇,不是如火如荼的战爭。
而是1948年初,冬天里的灯塔旧金山。
充满年代感的旧金山,在那个年代里,却已见繁华景象。
清晨的小轿车行驶在高楼大厦中,诉说著岁月静好。
“汤米,这是今日份的牛奶!”
牛奶工敲响房门,一名灯塔年轻小伙睡眼惺忪的打开房门,交予货幣后,摸了摸兜,零散的货幣里夹带著一张酒吧火辣女郎的小卡片,脸上一阵为难。
嘆了口气,汤米拿著牛奶走到厨房。
顺手打开收音机,泡起了灯塔当年最流行的小饼乾。
收音机里传来灯塔味儿极浓的小曲,非常的小布尔乔亚。
“旧金山有一百万人,但大部分人都不认识我”
“九十万的人朝九晚五,十万的人通宵达旦。”
这句话似乎刺激了汤米,令其很不爽的按掉收音机。
“玛尼!玛尼!嘿!”
又看了一眼小卡片,汤米打开黑白小电视。
一部战爭片。
汤米脑海恍惚,想起了社区徵兵gg,那是充满了诱惑力的声音。
“维护世界和平,奉献你的热血!”
“获得荣誉的同时,你还会收穫崭新的玛尼,女人们的热情。”
“年轻人,还等什么?做一个真正的男人!”
画面定格。
歌曲音质从失真变的真实,映射著正在行动的汤米。
“这就是旧金山的方式,去夜店狂欢喝个痛快,不愿回家,却不得不早起。”
观眾们的表情变的十分精彩。
信息透露的很多,也没跑题,知道这是铺垫。
但.
为何感觉像音乐大电影?搞的这么好听,还这么有年代感?
李灿放飞自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