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帝王又都喜欢这么玩,尤其是本身有本事的帝王,都喜欢拿一个儿子当另一个儿子的磨刀石。
帝王多寡恩。
这基本上都是共识了。
似刘备父子这般重感情的是很少见的。
诸葛亮让刘备昏聵,其实是让刘备用“常见的皇帝思维”来表现出昏聵。
“会不会太冒险了?”
刘备思考许久,有些担忧。
用得好,那叫奇计;用不好,那叫昏招。
诸葛亮凝声道:“陛下的担忧,臣也清楚。然而,不论陛下是否昏聵,朝野內外的明爭暗斗都不会因此而停息。
流言计只是一介小计,若无公卿大臣的推波助澜,又如何能让流言在江陵城肆虐?
眼下还没有与偽魏决战,且大汉甚至都还没入主中原,针对燕王的暗流就已经涌动如斯。
陛下在时,尚能制衡;若陛下仙去,以燕王的性格,又岂能容忍?届时燕王与太子,不论怎么做都是错。
倒不如趁此机会,让暗流都涌到明面上来,同时也向天下人证明:太子与燕王即便面对满城流言也依旧是兄弟不疑,反而会藉机联手对付偽魏。
今后再有流言计时,就算太子和燕王真的闹了矛盾,天下人也只会以为太子和燕王又在玩诈。
如此,朝野可安!”
诸葛亮抽丝剥茧的將刘封的意图逐一分析。
要用流言计是吧?
好!
陪著。
曹魏用一次,刘封和刘禪就明面闹一次矛盾,然后暗地里联手对付一次曹魏。
一次可能不会引起怀疑。
二次,三次,次数多了,再傻的人也能看出端倪。
不论是曹魏一方还是大汉一方想走偏门晋升的公卿大臣们,都得变得兴致索然。
好傢伙!
搁这儿演我们是吧?
主角儿你兄弟当,我们都是丑角儿?
刘备起身踱步,细细思考。
良久。
刘备斩钉截铁地道:“就依丞相之意。即日起,詔告诸郡!至於太子亲临宛城一事,可再去一詔命,称『太子既已监国,自当独立决断军务,朕已年迈,太子当勉励之』。”
说完。
刘备和诸葛亮相视一笑。
一君一臣,开始商討具体的细节。
隨后。
刘备令侍中郭攸之星夜兼程前往江陵宣布詔命。
詔命一出。
再次震惊了江陵的公卿大臣,以及城內士民、曹魏细作等等。
且不提刘林为吴侯以及赐婚孙权之女,单就迁刘封为“大將军、兼徐州牧、假节鉞都督徐扬诸军政,享『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之权。”就足以惊骇眾人。
而对太子刘禪詔命称“太子既已监国,自当独立决断军务,朕已年迈,太子当勉励之。”更是差点没直白的说:你都是大汉的准皇帝了,国之大事,自己看著办。
“陛下这是要干什么?怎会忽然下达这样的詔命?这不是在刻意挑起太子和燕王之间的爭执吗?”
“燕王虽有平江东、夺合肥的军功,但太子出力不少,直接迁燕王为大將军,未免太过了。”
“燕王之子为吴侯,燕王的亲信周魴又是扬州刺史,燕王又自领徐州牧,若等燕王拿下寿春,再取寿春,以徐扬二州之力,比之昔日西楚霸王亦不遑多让啊。”
“陛下到底是何意?是怕太子继位后对燕王不利,不肯以燕王为大將军,所以才提前给燕王加上诸多大权吗?”
“陛下竟然不反对太子出兵,难道是对太子有不满?还是另有深意?”
“听闻前太常博士李邈,被任命为太子的行军参军了,看来传闻没错,太子只是在假意惩罚李邈。”
“.”
一时之间。
江陵城人心惶惶。
而曹魏的细作,也迅速的走各种渠道將消息传到了洛阳。
“刘备这老兵子,终究还是年迈昏聵了,即便再宠爱刘封也不应该如此厚赏,现在就已是大將军了,等刘禪继位后还如何封赏刘封?
这是觉得亏欠了刘封,所以想將徐扬二州都封给刘封吗?卖履老兵子,果然不懂人心。
朕之计,成了!”
皇宫內。
曹丕开怀大笑。
流言计的效果超出预期,这是自得知合肥被刘封攻破后,曹丕听到的最好消息。
殿前。
曹休摩拳擦掌,请命道:“陛下,臣愿戴罪立功入鲁阳,虽不敢狂言能生擒刘禪,但定能將刘禪大败。
只要击败了刘禪,刘禪就无法提升军威来震慑刘封,主弱臣强,必生內乱!”
蒋济谨慎而劝:“刘封一向多诈,倘若是刘禪故意吸引大军入鲁阳,实则是掩护刘封强取寿春,又当如何?”
曹休大笑:“蒋尚书的意思,是刘禪甘愿当刘封的陪衬?一心为了给刘封树立威望,以便於刘封將刘禪取而代之?
哈哈哈!虽然刘禪素来以谦逊至孝闻名,但他是刘备的亲儿子、是偽汉的太子、是偽汉未来的皇帝,岂会將帝位拱手让给刘封?
即便刘禪真有这个想法,那群偽汉的公卿大臣,会让刘封將刘禪取而代之吗?
陛下不过是用了一个小小的流言计,就让江陵满城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若无人推波助澜,蒋尚书认为可能吗?
即便真如蒋尚书猜测,寿春城高水深,又有满宠等人镇守,刘封纵有十万大军也破不了。
当务之急。
是调集精锐之士,將刘禪这一路的兵马击溃以挫刘禪锐气,之后就可休兵养民,静待偽汉內乱了。”
曹休得意洋洋,一通分析,势猛如虎。
在曹休看来。
刘禪不可能为了刘封而甘愿当绿叶的。
即便要当绿叶,那也是刘封给刘禪当绿叶。
帝王家中无亲情。
看曹丕就知道了。
曹休的反驳,让蒋济无言以对。
蒋济是基於刘封在军事上善诈来判断的,而曹休是基於刘封刘禪的立场来判断的。
虽然都有依据,但明显曹休的判断更符合“人之常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