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查主持人说:“他终於给了这个木一般,以树的姿態守在自己旁边的女子以名分。”
古怪的是,方艺术一辈子都没有与邵一富同住,即便结婚以后她也是另行居住在一套別墅中。
每天固定时间陪邵一富用饭,跟他匯报工作,却基本不留宿。
其实,邵一富跟那些曾经的民果公子哥一样,他一生有过无数红顏知己,“狗仔队”经常能被拍到与年轻女星在茶楼饮茶。
早先是何丽丽、李青,后又有曹、张、陈……方艺似乎从来都没为此发过脾气,她总是笑言:“邵老师腿脚不好,进出茶楼需要年轻人搀扶,我替他感谢年轻人。”
邵一富则宣称:“我风流但不下流,同美女聊天,是延年益寿的秘诀。”
且说,邵一仁退隱,同时以孝道压著儿子邵维盈退出。
邵维盈跟他的父亲邵一仁不一样,他是热爱电影的。
当时邵维盈是邵氏製片经理,管著很多拍摄事务,深受邵一富器重。
打算重点培养这个侄子,当作邵氏的下一代掌门人。
可惜,邵维盈在父亲和家族事业上,选择了孝道。
邵维盈的退出,让邵一富很痛心,他不得不倚重外人邹纹环和何官昌,让两人接手了製片。
这就是邵氏电影的转折点,也是很多年后,邵氏被“亚太影视集团”整体收购的埋下伏笔。
皱纹环是个电影奇才,而且眼光毒辣。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30岁的邹纹环踏入邵氏片场时,香江电影还停留在戏曲片和家庭伦理剧的窠臼中。
这个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年轻人,最初只是宣传部的普通职员。
但邹纹环有一项天赋:他懂观眾。
当邵一富为电影票房焦头烂额时,邹纹环递上一份报告:“欧美市场正在追捧西部片,香江何不拍自己的『东方侠客』?”
邵一富將信將疑,却还是让他试水。
一番爭论后,邹纹环建议邵一富从雅俗共赏的黄梅调入手,拉拢李翰汉祥,为邵氏王朝奠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张切和胡今全的倡导下,邵氏將拍摄的重点定在武侠片上。
张切的《独臂刀》横空出世,票房破百万港幣——香江第一部“武侠大片”就此诞生。
“武侠教父”的桂冠落在张切头上,而幕后推动类型片g命的邹纹环,依然隱在邵一富的阴影里。
邵氏將武侠片带入辉煌期,武侠片也为邵氏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了70年代,楚元又异军突起,以翻拍骨龙的小说延续了邵氏的辉煌。
邵氏全盛时期,一共拥有15个厂棚。
办公大厦、餐厅、宿舍、银行也一应俱全,不计合约导演和演员在內,员工共1700余人。
同时邵氏也以高產著称,每年有40多部电影上映,截至八十年代中后期退出电影市场,一共拍摄了1000多部。
邵氏称霸香江电影市场20年,从黑白到彩,从古装到时装。
邵氏的拍摄基地数十年间仍然是香江最大的影视拍摄製作基地,被人们称为“东方的好莱坞”。
然而,无百日红,內忧与外患,一点点腐蚀著这个庞然大物。
邹纹环是个非常聪明能干之人,很快便成了邵氏的实际二把手。
但是,按照张切的说法,邵一富用人有个毛病:“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力。”
邹纹环乾的是二把手的活儿,却从没有拿到相应的职级报酬,时间长了,心怀不满的他与何官昌联合起来把持住了邵氏製片这一块。
邵一富这等老狐狸怎会不知,他与三哥联手送走二哥,这家业可不是別人能够覬覦的。
很快,邵一富的反制手段就来了。
他將方艺送入物资採购部,直接管辖会计、出纳及財务部门,卡住了製片部门的咽喉。
方艺人送外號“cutting manager”。
因为所有到她手上的申购单,她都会大手一挥,砍掉一半。
这就引起了皱纹环以及何官昌、张切等人的不满,他们与方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七零年初,香江。
邵氏片场的灯光早已熄灭,邹纹环却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
桌上摊著一份辞职信,钢笔的墨跡未乾。
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的夜色,而他眼前浮现的,是未来嘉禾电影的第一张蓝图。
这一夜,他亲手终结了“邵氏王朝第一能臣”的身份,从此也悄然改写了香江以及整个东亚电影的命运。
老臣子与新上任的”宠妃“之战不可不避免,先是李汉祥出走,隨后邹纹环、王宇等老人相继离开。
邹纹环、何官昌和梁枫乾脆一起成立了“嘉禾”公司,正式与邵氏电影分庭抗礼。
这让邵一富恨得牙根痒痒,这也是后话了。
这一年的决裂,被港媒渲染成“师徒反目”。
但邹纹环的离职信里只有一句话:“六叔,时代不一样了,香江电影不该只有一种味道。”
他带著何官昌等旧部创立嘉禾,却遭遇邵氏的全面封杀:片场拒租、演员被挖、院线抵制。
最艰难时,公司帐上只剩40万港幣。
转机出现在嘉禾成立的第二年。
那年,一个在阿美利卡鬱郁不得志的功夫演员拨通了邹纹环的电话:“我想回香江拍戏,但邵氏只肯给我1万美刀片酬。
你们嘉禾能给我什么条件?”
邹纹环怀抵押了房產:“我只能给你7500美刀,但是外加全球的票房分成。”
“成交!”
这个鬱郁不得志的演员就叫李少隆。
《唐山大兄》上映后狂揽300万美刀票房,嘉禾起死回生。
而邹纹环首创的“卫星公司制”,也就是说明星们可以成立子公司参与电影票房分红,彻底顛覆了邵氏的“包薪制”。
皱纹环总是在赌,赌注不是钞票,而是时代的风向。
到了八十年代初,嘉禾的片头动画——那个跳动的金色方块,成为那个时代香江电影的图腾。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已经是香江甚至亚洲第一电影公司的嘉禾被“亚太影视集团”收购。
虽然,“亚太影视集团”当时是电影行业里的一名新军。
但是,其背后却站著“刘氏海外资本”这个亚太金融巨头,香江的无冕之王。
一般人可能以为香江的顶层是何氏家族、霍氏家族、李氏家族……,但像邹纹环这样的香江精英阶层却深知,“刘氏海外资本”才是香江乃至东南亚华人势利的“南波万”。
面对“亚太影视集团”递出来的橄欖枝,邹纹环没有犹豫多久,一拍即合,当即將“嘉禾”卖身。
“刘氏海外资本”大佬面对邹纹环的识像,他非常满意,从此任命邹纹环为“亚太影视集团”的总经理。
邹纹环也就成了这家亚洲最大的影视集团名义上的二把手,实际上负责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