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楼下挺热闹的,一群人正在翻地种。
老杨背著个手,站一边看著,看著年轻人干活。
姜寧下车过去,问:“这干嘛呢?”
老头笑著说道:“都嫌以前种的不好看,挖掉种点別的。”
姜寧觉的都是閒的,扫了一圈问:“办公楼上这么多人了?”
老杨点头:“是啊,不知不觉加上小车班都快四十號人了。”
姜寧问:“確定好,老陆下个月就走?”
老杨道:“基本確定了。”
姜寧有点惋惜:“老陆太急了,要是稍微温和一点,在北安干上五六年,北安就能再上一个台阶,现在好多工作才刚刚铺开,还没步上正轨。”
“是有点可惜。”
老杨道:“得罪的人实在太多,能平稳卸任就很不错了。”
姜寧问:“会调去哪里知道不?”
老杨摇头:“这个不知道,结果谁出来前不好说。”
姜寧点了点头。
孔芳菲凑过来:“老板,哪天回来的?”
姜寧道:“刚到家。”
孔芳菲道:“我打算下个月休个年假,出去旅个游,老板给个建议,去欧洲好呢,还是美丽坚或者澳洲好?”
姜寧问:“预算是多少?”
孔芳菲道:“就我和我老公去,不带孩子,別超十万就行。”
姜寧道:“去年发了那么多钱,咋还这么抠门?”
孔芳菲道:“上有老下有小的,还有一大家子要养,不抠门不行啊,我还准备在三亚买个房子呢,可不得省著点。”
姜寧很是惊讶:“在三亚买房子干嘛?”
孔芳菲道:“想买。”
姜寧就道:“你傻啊,一年住不了几次,几百万买那玩意干什么,房地產是干嘛的到现在还没明白?我那房子买了还一次没住过呢,想度假去了住我房子。”
孔芳菲就精神一振:“你说的,那我不买了。”
姜寧点头:“再別买房子,挣点钱多不容易,那玩意买了就砸在手里了,有钱的话不如买点优质资產,做点投资什么的,怎么也比买房子强。”
孔芳菲苦著脸:“房地產不行了,股市也是割韭菜的,能投资什么?”
姜寧也不知道,给不了她建议。
扫了一圈,忽然看到一个大高个。
正往这边望呢!
仔细一看,不是大姨家的表哥陈刚嘛!
快十年没见了,差点就没认出来。
姜寧过去招呼了下,聊了几句。
发现这位表哥变化不大。
大学刚毕业那会是啥样,现在还是啥样。
不像三十几岁的人,心態很年轻。
挺好。
转了一圈,和老杨去看职工活动中心。
孔芳菲也跟了过去,不想干活了。
生活区盖了个职工活动中心,以后不管搞活动还是组织节目都方便。
离的不远,三人步行走过去。
姜寧问老头:“身体咋样,锻链的没有?”
老头说:“天天早起走两三公里,没啥毛病,就是血压血有点儿高。”
姜寧道:“可得注意著点,把身体养好,好歹也得干到八十岁。”
老头笑:“哪能干到八十岁,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我们这些老傢伙不退休,年轻人哪有上进的机会,儿子也不让干了,再干几年就得养老了。”
姜寧脑子里转了圈,越发觉的人才难得。
孔芳菲能力也不差,但农场情况特殊,也就老头能服眾,镇住那帮亲戚,没有人敢炸刺挑事,除了老头换谁都不行,孔芳菲也不行。
好在还有时间,等过上几年再看。
孔芳菲道:“老板,你还没给我说去哪旅游呢。”
姜寧道:“你想去哪就去哪,这也问我。”
孔芳菲道:“必须得问你啊,我都没出去过,哪里知道欧美好,还是澳洲好。”
姜寧道:“这玩意哪有標准,有的觉的美丽坚的月亮圆,有人觉的澳洲的空气甜,也有人认为欧洲的艺术气息浓厚,你自己决心,我给不了你意见。”
孔芳菲道:“十万块钱能游哪?”
姜寧道:“人均五万去哪都够,欧洲和澳洲消费虽然高,但也没那么夸张。”
孔芳菲算计著:“你的农场都在哪,我去了住你农场还能省点住宿费。”
姜寧好生无语,至於嘛!
职工活动中心是一栋四四方方的建筑,只有一层,占地一千多平,室內也差不多,地面是阶梯式,一千个固定座位,最里面是个十米宽,二十多米长的舞台。
挑高有六米多,两边的墙上掛著六个大音响。
总共了两千多万,光一套音响设务就了好几百万。
里里外外看了一圈,又去了研究所。
研究所也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
一栋二层小楼,新盖的,还配备了实验室。
环境清幽,楼下停著有十几辆车。
总共十几个研究员,基本上人人有车。
研究人员学歷硕士起步,工资在农场属於最高的一档,月工资八千起步,加上各种过节费年终奖,两年全款一套房,买车一点压力都没有。
没人迎接。
一楼是实验室,大铁门锁著。
等閒不让进去,直接上二楼。
二楼是办公室,多数人不在,只有四五个研究员聚在一起商量什么,看到老板进来也只是稍微点意外,隨便招呼了一下,一个还算有点眼力见的连忙拉了把椅子让姜寧坐下。
姜寧没坐,站著问:“其他人呢,怎么就你们几个?”
一个研究员道:“都去试验田了,也有的在实验室。”
姜寧瞅瞅电脑屏幕,问:“这啥玩意?”
另一个研究员答道:“基因序列。”
姜寧就不问了,免的出洋相。
聊了几句下楼。
孔芳菲还雄心勃勃:“今年仙灵一號种了二十亩,我前几天还去看了下,那麦苗长的都快有一米高了,快赶上我小指粗,要是亩產超过两千斤,可是大功一件。”
姜寧问:“申报科研成果了吗?”
老杨道:“申报了,上个月你刚走,省农科院的专家就下来调研了,过几天天庭的农业科学家也要来调研,你来的正好。一季小麦要是能实现亩產两千斤,以后就再不会有粮食危机了,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功劳,省里已经通知了,秋收时大老板要亲自来视察。”
姜寧来了兴致:“去看看!”
孔芳菲连忙打电话,让小车班派车来。
试验田可不近,走路过去太远了。
很快,大麵包开了过来。
三人上车,去了试验田。
老远就看到有人在地里,到了近前才发现是几个研究员。
姜寧进车一看,试验田里的仙灵一號確实比普通的春八號长的高了许多,那麦杆粗的简直不像是麦子,而像是麻杆,上个月来的时候才刚出芽不久。
才过了一个月,就长到快有一米高了。
“姜总。”
研究所负责人张博过来,远远打了声招呼。
这傢伙头上顶了个草帽,穿的土了巴唧的。
怎么看都不像个研究生,反到是像个农民。
姜寧问他:“怎么这副形象?”
张博笑笑,道:“天天都在地里,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姜寧上下打量几眼,也笑了:“不错,这才像个研究人员该有的样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