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章(1/2)

后宫诸君侍出宫后, 节省下来一大笔开销。

梁夏把户部尚书跟兵部尚书叫进宫。

她将言佩儿递上来的折子给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看。

上面写的是朝廷应该负担起将士们体恤金的事。

两人对视一眼,兵部尚书上前回话,“从先皇二十五年?起, 朝廷便?以‘战事少?有’为由, 不再往外拨钱。”

算起来的话, 朝廷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没给伤病残兵发抚恤金了?。

梁夏明知故问, “那这些残兵由谁养着呢?”

兵部尚书回, “由沈将军自己出钱养着。”

李钱诧异, 问出声, “这么?多人, 要怎么?养?”

“这些年?, 沈将军在京郊买了?地?,分给残兵, 由她们种植。”

沈琼花本身就是个带兵打仗的人,对残兵感同身受, 原本是上马定江山的人, 如今成了?要别人养着的废物, 将士们心理多少?会出点问题。

与?其让她们什么?都不做, 不如给她们找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这样将士们觉得自己有劳动的价值,也有动力活下去。

“亡兵的遗孀,沈将军连同我们兵部着人挨家核实, 条件困难的,沈将军便?将人接走。”

男人们养蚕织布, 孩子们送进学堂。

因为小孩太多,沈琼花自己掏钱建了?座私人学院, 请老师前去教授。老师由沈府每个月单独发月钱,学生们则免去束脩费。

沈君牧长大后,也跟三个姐姐陆陆续续去过学院,教小孩们习武。

沈家从一开始做这事到?现在,差不多十八九年?了?吧,第一批受到?照顾的小孩,年?长的将近二十五岁,年?幼的如今还未出生。

边疆只是没发生大的战事,但来来回回的小摩擦从来就没断过,每年?都有不少?将士因为守着那条不可被踏过的边疆线而丧命。

她们没了?,沈家便?接手照料她们的遗孀。

年?少?者,沈家动用人脉,帮着找份工,让她能养家糊口。

丧妻者,愿改嫁的,沈家送一笔银钱。不愿改嫁的,由沈家照拂。

年?老者,沈家还要拨出一部分人去照顾日常起居。

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动辄生病伤风,每日花费的药钱诊费,零零总总加在一起,长年?累月也不是个小数目。

如今见梁夏问,兵部尚书如实说?,“太医院每个月,轮流休沐时?,会自发安排太医前去给老人们看诊。民间?有好几家药铺,愿意免费向?沈家提供药材。”

“诸多店铺的掌柜,容许十三岁以上的孩子前去当学徒,没有月钱,但管吃住。”

“从沈家羽翼庇护下离开的孩子,长大后要么?参军要么?以别的方式帮扶残兵。”

她们都在伸把手,扶着沈家撑着沈家,像是风雨中扶直的旗帜,沈家在,那份主心骨就在,这也是为何沈琼花人心所向?的原因。

沈家值得。

可一句值得,几乎榨干了?沈府多年?积蓄,连累了?沈家上下近乎两辈人。

众臣心里都清楚,如果走到?绝路,沈琼花当真要反,那绝对一呼百应。

李钱惊到?说?不出话,怪不得沈府连个像样的花盆都没有,原来不是不养花不赏景,而是把这份钱省下来了?。

这点钱可能不多,但说?不定就能替老人抓一包药,替小孩买一身过冬的衣服。

李钱胸口震荡,久久难平。

琼花她,配享太庙啊。谁当皇帝都得给她磕一个,要不是她在前面咬牙撑着,大梁怕是苟不到?现在,将士们早就跑完了?。

将士一跑,人心一散,再厉害的王朝也不过是顷刻间?就能倾覆。

梁夏垂着眼,“沈琼花大德,是朝廷无能。”

她抬脸看户部尚书,今日找她们来就是处理这事的,“从今日起,由户部接手上述所有开支,兵部协从统计。”

兵部尚书一愣,跟户部尚书对视一眼,两人齐齐撩起衣摆跪下,“吾皇仁善,此乃天下之?福。”

往后谁再说?小皇上心思深沉,兵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骂人。

梁夏想?了?想?,跟户部尚书说?,“沈家花的这些钱,算是替国分担,不能白让沈家吃这个闷亏。”

现在跟以后的钱由朝堂负担了?,那之?前的呢?

沈家因为大义,连祖产都变卖了?,总不能以一句“沈将军大德”就轻飘飘揭过。

言语上的夸奖要有的,物质上的表示也得给。

户部尚书很赞同皇上的想?法,这样能让更多为国鞠躬尽瘁的大臣看到?,皇上是惦记着她们的,不会让她们白白吃苦付出,从而更加激励人心。

“只是……”户部尚书迟疑了?一下,跟梁夏说?,“这笔‘补偿’,是从国库账面走,还是……”

还是从梁夏的私人金库走。

向?来皇上为了?表示嘉奖或者心情大好,随口便?是“赏珍珠几斗绸缎几匹”,那这个赏要谁出呢?

总不能全要户部出吧,设立户部分管国库,为的是将钱用于?国家社稷跟利民大业,要说?修桥赈灾,户部出钱可以,可皇上随口给出去的赏赐,不在国跟民里,户部不能给。

而且沈家这笔将近二十年?的支出并非小数目,皇上就算不能全给也会给个七七八八,国库最是缺银子的时?候,拿不出这笔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