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出资、出管理团队,负责报纸的具体经营、发行、广告等等。北京日报社出资质、出基础采编团队,另招新人。
总编辑外聘。
报名定为《京华都市报》。
………………
无论电视节目还是报纸,筹备工作都很漫长,并非一时半会就能搞定的。
田部长已经来了消息,要在12月份召开会议,正式出台关于电影改革的文件。陈奇自然要参加,不过此刻,他正在家里看录像带。
“谁也不能战胜我的信仰!”
“我可以去死,但我绝不会出卖我的战士!”
“张开!”
“撬开他的嘴!张开!张开!”
遭受严刑拷打的秋掌柜咬舌自尽,审讯室乱作一团,余则成脸上带着震惊、痛惜和隐忍,吴站长缓缓起身,系好了自己的风纪扣……吴站长年轻时也是个热血青年,后来就只爱斯蒂庞克和玉座金佛了。
这正是《潜伏》的第十集。
这部剧已经拍完了,正在做后期,在陈奇的要求下先做十集出来,录好带子。同样,《北京人在纽约》《我爱我家》也先出了十集。
另有《新龙门客栈》《精武英雄》《黄飞鸿》《唐人街探案》四部电影。
他一集一集的亲自过审,看的也很累,把《潜伏》《精武英雄》的带子打包装好,打电话叫梁晓生过来,道:“老梁,你跑一趟,就说还得请领导亲自过目,指导我们工作。”
“嗯,我懂的。”
梁晓生走了。
陈奇抻了个懒腰,伏案写着一些东西。
90年代是国产片的最低谷,上头的要求是: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拍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作品。
雅俗共赏寓教于乐,这八个字听着轻松,实则是最难的。我们直接以最高标准去要求,别说当时的环境,就是几十年后,能做到的也没几部。
当时传统的主旋律片,完全吸引不了90年代的观众。之所以票房都不错,那是因为有单位包场。
陈奇现在要搞主旋律商业片,但也不会舍弃传统的主旋律片,它有存在的意义。在某些题材上就是不能商业化,就得传统那么拍。
比如《横空出世》,比如人物传记《孔繁森》《焦裕禄》这些。
所谓类型多样化,在陈奇眼里根本不算事。如果他铁了心暴兵,调动一切资源,一年弄出几十部水准之上的片子不成问题。
他现在要跟领导推广“主旋律商业片”,先让领导看看。
…………
夜晚。
作为领导自然工作繁忙,好不容易能休息一会。外面天冷没法散步,在办公室里来回溜达,他有两大爱好,京剧和桥牌。
正琢磨着听会戏,还是找人打会桥牌,忽地瞥见一包东西,奇怪道:“这是什么?”
“哦,这就是白天东方集团送来的样片,说把握不准,请您指导工作。”秘书道。
“这么多带子?”
“有电视剧也有电影。”
领导点点头,秘书白天汇报过,不是什么重要事险些忘了,笑道:“正好有时间,你把年轻同志都叫来,我们一起看看。”
不一会,来了一些年轻人。
这一看可不得了喽!
(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