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朱由检斟酌之后,说道:
“为国牺牲不仅需要忠义,还需要一腔奋勇。”
“文忠烈公一介文人,却能在天顷之时奋勇起兵。”
“如此可谓忠义,又可谓是大勇。”
“当用义勇前卫,作为烈士陵园和英烈庙守卫。”
他不希望大明的士民在遇到危难时只知自杀殉国,忘记了文天祥毅然起兵的勇气。
所以选择了义勇前卫,作为英烈庙守卫。
希望人们在国家危难时,都能义勇向前,保卫国家。
定下这个之后,朱由检又安排了英烈庙之下,更基础的祭祀体系。
那就是在让各个卫所建立公墓和烈士陵园,在这次卫所迁移时把墓地一并迁移。
这是东宁卫设立的经验。
在东宁诸卫逐渐稳定后,那些迁到东宁定居的人员,开始想把祖坟迁过去。
首先是涿鹿三卫迁移过去的人员,他们都是世官,祖坟很轻易地被迁移了过去。
然后是陕西的移民,因为路途遥远,大部分人又没有条件回乡。所以只能向军民府请求,把坟墓整体迁移。
那些出身卫所的人还好说,来自各地的流民,坟墓却着实不好找。
如今陕西地方还在忙着此事,并且请求把占据耕地的墓地迁移,由城隍庙设立公墓。
此次卫所改制,朱由检就把这件事一并考虑了进去。京城卫所的坟墓要集中迁移,设立公共墓地。
同时,公墓中还会设立烈士陵园,专门安葬英烈。让那些受褒扬的家族,更加乐意迁移。
这让一些臣子终于恍然,明白了皇帝为何设立英烈庙的原因。
原来是为了收拢军心,减少这次迁移卫所的阻力——
就算有舍不得家业的卫所世官,在面对先祖入祠享受祭祀的大义下,反抗的时候将会非常没有底气。
他们的地位和富贵就是祖辈挣来,如今祖上要被褒扬入祠,他们怎能反对?
在这个孝道大义下,他们就是不愿迁移,也必须听从朝廷的指挥。
将来英烈庙和英烈祠,以后也会成为卫所将士的精神支柱,让将士们在战场上面对生死选择时,激发出更多的勇气。
所以,虽然建立公墓和陵园上会费一些钱粮,群臣也毫不犹豫地同意。
——
这时,李邦华想到了一个问题,询问皇帝道:
“陛下,英烈庙的位置,是不是该放在东侧?”
“和明堂的位置互换,和太庙方位对应。”
这让朱由检皱起了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因为明堂的位置,是他看京城的河流选定的。京城中轴线上有河的地方,只有正阳门南路东侧最适合。
如果和英烈庙位置互换,那么要么挖一条跨过正阳门南路的河流,在路上修建桥梁。要么只从护城河引水,建造得距离城墙更近些。
想到刚刚规定的限高措施,朱由检道:
“烈士已经西去,放在东侧不妥。”
“还有,把英烈庙和纪念碑建成南北方向,让站在明堂上的人能看见。”
“朕要让国会议员们看到,社稷苍生是英烈们献出生命维护的。希望他们在投票的时候,能做到‘庶几无愧’!”
这让群臣暗暗擦了一把汗,明白了英烈庙设立的另一层用意。
用祭祀英烈的碑镇着,估计国会议员在投票时,多少会更加用心吧!
但是南北向的庙宇,又有些不符合礼制。
尤其是一些臣子想到以后站在明堂上,就仿佛有先烈盯着他们。
这让他们对此感觉很不自在,提出应该仿照太庙,建造成东西方向。
面对这些人的质疑,朱由检道:
“英烈庙、英烈纪念碑、英烈广场,不能单独看待,要视作一个整体。”
“其中英烈纪念碑是最中心,要放在新钟塔和午门这条线上,正处于本初子午线。”
“子午线是南北向,所以英烈庙和纪念碑,也要是南北向的。”
“离正阳门也能更远些,防止奸人利用英烈庙攻打城门。”
这个解释,总算勉强说服了群臣。
李邦华决定在征集设计方案时,把要求写在上面。
无论将来是否采用南北向的英烈庙,英烈纪念碑放在本初子午线上,已经毫无疑义。
确定英烈庙的位置和守卫后,接下来就是明堂。
对此朱由检道:
“明堂以后显然会举行很多大典,它的守卫工作,就由锦衣卫、旗手卫和金吾四卫抽调威武雄壮的士兵负责。以便在典礼时,把声势给壮起来。”
“环绕明堂的辟雍,上面要建立四座桥梁。桥梁上要安排卫兵把守,防止闲杂人等进去。”
“辟雍里面是否修建城墙,以及将来采用什么样式,都要向全天下征集。”
“朕希望十年以内,能够完成定稿,并得到国会筹办处议员的同意。”
这是皇帝再一次显示对国会议员的重视,甚至把明堂的设计,都交给了他们。
群臣对此大多是欢欣鼓舞,认为皇帝重视民意。
不过也有臣子心中无语,知道皇帝是趁机把金吾前后卫纳入锦衣卫——
在前几天把旗手卫和金吾左右卫划入锦衣卫后,皇帝对此明显还不满足,想要把金吾前后卫划拉进里面。
对此袁可立道:
“金吾左右卫已经划归锦衣卫,可以从中抽调将士。”
“但是金吾前后卫属于……属于中城兵马司,不能和锦衣四卫一概而论。”
说着这番话语,袁可立才认识到这次卫所调整后,原有的隶属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属于五城兵马司的卫所还好,有相应的护军司能够管理。不在城门守卫的亲军卫所,如今却处于无主状态。
就算皇帝说了京城的卫所都要向神枢营提供兵员,却没说它们像城门守卫一样,由五城兵马司、护军司管理。
同时,金吾左右卫之前已经被划归锦衣卫监管理,无论是五城护军司、还是神枢营的护军都尉,显然都很难干涉他们。
其它没有当城门守卫的亲军卫所,那就更难插手了。皇帝可没有明确给神枢营护军这个权力。
这让袁可立急忙说道:
“陛下,五城兵马司设立了护军司。其它亲军卫所,同样应设护军。”
“否则他们和地方卫所的联系,应该由谁承担?”
“为了保护和监督这些卫所,应该同样设立护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