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努力的压制内心的翻腾,冷厉的看了贾琏一眼道:“你莫乱来,我自有主张!”
贾琏起身道:“姑父如不能令我满意,那就准备辞去相位吧。贾某之所以没有立刻反击,就是给姑父留点时间查清楚。”
“恩科在即,不要横生枝节。”林如海还是没有拿定主意,希望能再拖延一阵。
贾琏无语的看着林如海,转身抱手:“告退!”
很明显这又是一次不欢而散,明明是翁婿关系,不知何时起,两人之间很难谈到一起了。
林如海也很不理解,明明贾琏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微微抬手,很多事情迎刃而解。对于贾琏个人而言,并没有多少损失,反而还能因此获得极大的政治资源。可他就是偏要拧着干。
贾敏急匆匆的追出来时,贾琏已经走远了,气急败坏的贾敏问林如海:“自家人怎么闹成这样?我这晚饭都做好了,人却被气走了。”
林如海叹息一声:“兹事体大,我也很为难!”
贾敏冷笑道:“得不到好处就要毁人,这是哪家的道理?你要安安稳稳的过渡到下一任,凭啥让女婿加侄子受委屈,你这首辅当的也真憋屈。”
林如海吃了贾敏一顿挖苦,气的晚饭都没心思吃了,等他在书房里真的觉得饿了,出门才知道,贾敏带着儿子,招呼都没打一个就回娘家了。
贾琏这边是真没想到,人到家筷子刚拿上,贾敏招呼都没打就直接回了娘家。
赶紧的放下筷子,带着王熙凤和黛玉出迎。
这事情是个人都看出来不对劲,只不过没人打破气氛。
贾敏那边表示临时起意回家看看年迈的母亲,随后便打发了众人。
黛玉悄悄的对贾琏道:“你和凤姐姐回去,我留下。”
贾琏也没说话,带着王熙凤回来。路上王熙凤还好奇的问:“爷,姑奶奶这是怎么了?”
贾琏淡淡道:“别人家的事情少打听。”
听到别人家这个说法,王熙凤顿时窃喜,跟着贾琏一起回去。
没一会贾政登门,贾琏出迎,叔侄二人在书房里坐下后,贾政低声道:“如海的心思,无非是平稳过渡到下一任。三天后就是恩科,你若不肯罢休,他怕事情闹大了,难以收场。”
大殿上贾政那一脚,贾琏嘴上啥也不说,心里也并不感激他。事态没有扩大,主要的得利者是皇帝和内阁。
贾琏平静的看着贾政道:“二叔,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贾政听了叹息一声:“好吧!就这样吧。”
说完贾政也走了,没有再纠缠下去。
次日跟往常也没啥区别,眼看这一天要平静的过去了,通政司这边正准备下班呢,来了几个督察院的御史。
御史们放下奏本就走了,通政司使这边心头一惊,正要看奏本呢,又来了三五个御史,同样是丢下奏本就走。
完蛋,今天这班是难下了。
内阁这边也准备下班了,一切看着都是如此的风平浪静。
随着通政司这边送来十几份奏折后,内阁想不加班都不行了。
新送来十几份奏折,攻击的目标都是吏部。重点就是文选司郎中毕定国,其次就是吏部两位侍郎和尚书。
弹劾的罪名也很明确,就是结党,吏部的山西官员和江南官员结党,把持了官员选派的权利。
首要罪名就是御前秘书处的人员选送,预备名单里十个人,四个山西人,四个江南人,然后才是其他。
次要罪名是最近三年,在官员选派时,吏部重点照顾了江南和山西官员,两地官员分配的地方,都是一些较为富庶的所在。
还有一个罪名是奔着林如海来的,吏部官员,过半数为江南和山西籍贯,请林相解释一下。
最后总结如下,试问这吏部到底是朝廷的吏部,还是山西和江南两省的吏部。
这些弹劾的奏折,并没有虚空制造罪名,就是单纯的摆事实,然后提问题。
这种事情怎么说呢,平时没人说呢,也就不算一个事情。一旦被人拿出来,用放大镜观察了,那就不是小事了。
要知道,明朝是有南北榜的,周帝国也继承了下来。
在这个讲究公平的国家,经济资源注定不公平,教育资源天生就注定了不公平,所以才要在科举的时候讲公平。
为了公平,各省的举人都是有定额的,尽量照顾经济不发达地区。
即便如此,朝廷内部一些偏远省份的进士还是少数。
少数倒是能勉强接受,在官员选派分配的问题上,如此明目张胆的偏心,那就不要怪人家抓住搞事情了。
这些奏折,内阁诸公看完了大汗淋漓,根本就不敢截留,全部呈送御前。
李元这边接到奏折也很重视,时间很认真的全部看完后,问胡敏:“内阁那边还没下值么?”
胡敏答道:“李、岳、潘三位阁臣下值了,林、方二相作为相关方,还在等圣人回复。”
李元想了想:“给两位阁老赐宴,告诉他们,凡事大不过吃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