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女娃娃也可以上学!
他家三个都是女娃娃,被村里人嘲笑,他要是将娃娃们都送去读书,以后混出个名堂,不得让那些人羡慕死他!
什么?
学校不仅会提供吃住,还提供衣服、课本、笔墨纸砚,每年只需要他们交一两银子,学习满三年后,就可以毕业!
天下还有这等好事,要知道他们送孩子上学,普通私塾一年的学费五、六两,好一点的私塾,一年学费可以到十多两,这还不包括孩子的书本费、食宿费!
现在他们只花了一两银子,其余都由学校承担,这莫不是哪个好心人在做慈善?
等仔细一问,学校是太子妃开的,他们就心知肚明了。
太子妃呀,那可是活菩萨一样的人物,不仅每年给他们捐钱捐粮,还给他们带来了产量高的红薯和稻谷,他们家这几年都吃了个饱饭。
一些老百姓已经心头激动不已,嚷嚷着要去报名,而夫子们还在口若悬河地说着自己学校的好处。
我们学校不仅规模大、设施好、待遇好,关键是教的课程对学生真的有用。
你看像什么木工、刺绣、盖房这些技术,哪样不是需要花钱去找师傅教的,来我们学校,有技艺高的夫子亲自教学。
一天学不会,不打紧,咱们有耐心,三年下来包你学会!
等学会后,找个好营生,小伙子娶媳妇不用愁,小姑娘嫁人也更有脸面!
......
不得不说,夫子们多少是有点蛊惑人心的技术的,将一些老百姓说得心头痒痒,恨不得立马回家揪住孩子耳朵将其拽到学校去。
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觉得这是件大好事,就有人对此唾弃不已。
街上不少酸秀才听着乔谚学校的夫子口若悬河,都一副他们是读书人败类的样子,鄙视不已。
他们端着清高的架子,自以为多识几个字就比旁人高一等,站在人群前,高扬着脸,手背在身后,满嘴之乎者也,势必要将乔谚学校的几个夫子说得抬不起头。
那些之乎者也的老百姓们听得绕耳朵,但大概意思也明白了。
总结一下主旨大意:读书人就是高尚,读书人就是了不起,开设学堂教人手艺经商,那是侮辱了学堂......
诸如此类的话,数不胜数!
今天来游说招生的几个夫子,也都是曾经考上秀才的,听着这些自诩清高的酸臭书生满嘴仁义道德,吐出的话却一句比一句难听,心中一阵凄凉。
若今后所有的读书人都如他们一般,国危矣!
他们赞同太子妃的说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人可以凭借科举之路,获得官位,从此成为人上人。
而那些无缘科举的人,也可以靠自己擅长的,解决温饱,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些行为都是在为生活而奋斗,每一种行为都很高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若如他们所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地谁来种?粮谁来卖?房屋谁来造?
读书人只会知乎者也,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没了别人的辛苦支持,他们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