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一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这便是当时全港最高的建筑物——蟾公大厦。
这座大厦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当时先进的设计理念,不仅外观宏伟壮观,内部空间布局也极为合理。
而谈及大厦的建造费用,更是令人咋舌,总计高达 200万港币。
然而,霍英冬在资金运作方面的能力堪称一绝,他巧妙地运用金融杠杆与资本运作手段,仅动用了总价的一成,也就是仅仅 13万元,便撬动了整个项目的顺利开展。
回顾当时的香港房地产市场,完全可以用“混沌初开”来形容。
大多数人还在对这个新兴行业持观望态度,在传统商业模式的舒适区内徘徊不前,对房地产领域的巨大潜力浑然不觉。
霍英冬却似一只翱翔于天际的雄鹰,目光敏锐,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稍纵即逝的机遇。
在众人还在犹豫迟疑之时,他果敢决绝,迅速出手,凭借着一系列大胆而又明智的决策,成功在房地产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行业开拓者,为后来者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其传奇经历也在香港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雨柱对霍英冬的投资眼光和策略深感钦佩,在他心中,霍英冬就是房地产领域的传奇人物,是自己学习的楷模。
霍英冬总能在众人还未察觉之时,精准捕捉到市场的细微变化,从而果断出手,其果敢与敏锐,令何雨柱由衷赞叹。
这次项目的成功,犹如一道明亮的曙光,照亮了何雨柱在房地产领域前行的道路,也让他对自己在该领域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像霍英冬一样,善于在复杂多变、波谲云诡的市场环境中精准把握机会。
在资金运用上,充分利用资金的杠杆效应,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巧妙运作每一个项目,让自己的财富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增值。
他深知,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竞争激烈得近乎残酷的行业里,只有敢于冒险、善于谋划,如同在波涛汹涌、暗流涌动的商海中驾驭一艘坚固的航船,凭借过人的胆识与高超的掌舵技巧,才能冲破重重阻碍,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其余的费用,霍英东完全依赖于售卖楼所获得的收入来支付。
彼时,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变革的前夕,楼这一新兴销售模式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市场各方的好奇与强烈期待。
霍英东以其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精准地把握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精心筹备并成功推出极具吸引力的楼销售方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客户的踊跃追捧下,最终这些楼以每平方 80万的惊人价格成功售出。
经细致核算,仅仅通过这一项业务,扣除各项成本后,利润便高达 100多万!
在接下来的一两年时间里,霍英东并未满足于一时的成功,而是乘胜追击,凭借积累的市场口碑与丰富经验,果断出手,连续售出了总共四方街唐楼和香槟大厦。
这些交易经过多轮复杂的谈判与精心运作,所带来的利润竟然超过了 1000万,然而他前期所动用的启动资金却不到 100万!
霍英东的成功,宛如一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在香港那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商业圈里口口相传,犹如春风拂过大地,广为流传。
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像何雨柱这样怀揣梦想、无畏艰难、勇于闯荡的创业者,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奋勇前行,成为指引他们航向成功彼岸的明亮灯塔。
在此之前,霍英冬多次诚恳地极力劝说何雨柱投身房地产行业。
每次交谈,霍英冬都毫无保留、如实地向他细细剖析,从土地购置成本、建筑施工费用,再到市场供需关系,全方位揭示了这个行业所蕴含的惊人利润。
那时的何雨柱,在霍英冬极具说服力的描述下,内心对房地产行业确实有所心动,脑海中不时勾勒出涉足该行业后的美好蓝图。
可他向来行事谨慎,面对一个全新且复杂的领域,仍心存诸多疑虑,比如政策变动是否会影响行业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自己能否应对等。
而如今,时光流转,何雨柱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便亲身验证了霍英冬所言非虚。
在这半年里,他日夜奔波,与建筑团队反复沟通施工细节,和销售团队精心策划营销策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项目的环节。
目前,公司账户上正躺着 800万的经营利润,每一分钱都凝聚着他这段时间的心血。
这可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啊!
这些钱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账户里欢快地跳跃着,那跳动的数字,恰似一首激昂的凯旋之歌,向他诉说着成功的喜悦。
这份成功不仅让他收获了物质上的回报,更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美好的期待,心中那团创业之火,在这耀眼成绩的助燃下,燃烧得愈发旺盛,他已然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房地产领域继续大展拳脚,创造更多辉煌。
倘若再历经一整年的时光,依据当下稳健的盈利速率,以极为保守的方式估算,这些利润将一路攀升至 2400万,甚至极有可能冲破这一数字,迈向更为可观的境地!
回溯最初,彼时投入的启动资金仅为 300万,而在这般迅猛的盈利态势下,到那时,这 300万预计将摇身一变,成为介于 2400万至 3000万之间的一笔令人咋舌的巨额收益。
如此惊人的变化,意味着初始资金实现了近乎 10倍的飞跃,这般增幅,足以令业界侧目。(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