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就更不用说了,南边的宋国没多久就发现了金矿所在,金矿给宋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有这些财富的支撑,宋国对移民的政策极其优厚,再加上金矿的诱惑,更使得从大明而来的移民大部分都不愿意留在永国,而是希望前往宋国安居。
没钱,又没多少人口,资源也不如宋国,永国就在这个状态下发展了数年。这数年中朱慈炤想了许多办法,甚至包括在黄安辅助下开始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工匠对大明海军进行战舰维护,后续准备以建造船只来获得财源,可就算这样做发展的速度也是有限,永国几乎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慢慢建起来的。
直到去年的时候,南边的宋国不知因为什么情况减少了移民的数额,这才让永国这边的移民略微多了些,也获得了些更多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朱慈炤觉得有些奇怪,他不明白明明宋国发展的很好,怎么会突然就调整政策了呢?按理说朱慈炤应该会派人打听一下的,可朱慈炤又怕自己的举动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他忍着好奇没去打听,趁此机会多纳些人,埋头开发永国。
但谁都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年不到,本土那边居然来了这么一道旨意。这时候朱慈炤才彻底明白为何宋王朱敏澄会突然调整宋国的国策,闹了半天是为了这个。
虽然旨意说的明白,允许海外的藩王可以开府建牙,成为真正的大明藩国。可朱慈炤依旧担心这件事的真实性,更怕自己一旦这么干了会授人以柄。所以朱慈炤暂时什么都没干,就连这道旨意的内容也没告诉下面人,他在耐心等待,等着看看宋国的反应,假如朱敏澄接受了这个旨意并且付诸于实施的话,他再做也不迟。
就这样等待了些时日,很快南边就传来了消息,朱敏澄在接到旨意后毫不迟疑就开府建牙,不仅效仿大明朝堂设置了所谓的三司六局,还任命了一大批官员,宋国在这种情况下已真正成为了外藩的格局,宋王也成为了宋国真正的国君。
消息传来后,朱慈炤就坐不住了,既然宋国已经开始干了,那么他哪里还能按捺得住?所以今日他把长史黄安找来商议此事,询问黄安的建议,是否永国也可按照旨意如此行事,让永国成为真正的外藩国家。
“王爷,您瞒着臣下好苦啊!”听完了朱慈炤的解释,再仔细看了本土来的旨意内容,黄安忍不住说了这么一句话。
“本王……本王也是有苦衷的……。”朱慈炤知道自己这件事干的不怎么样,黄安作为自己的长史这些年可是做了不少实事,如果不是他的协助,永国也没有今日的模样。
而自己明明提前知道了这道旨意,却因为自己的盘算瞒住了他,直到南边宋国正式开府建牙这才把旨意拿了出来。
黄安心中轻叹了一声,他何尝不知自己这个主子的身份尴尬呢。就和自己一样,当年自己在工部任职也不受待见,更因为被排挤莫名其妙发配到了朱慈炤的手下,从大明本土千里迢迢来到永国担任长史。
其实不光是他一个人,就连永王府的其他属官基本也是这样,他们这些人根本没办法和宋王朱敏澄的属下相比,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都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边缘人物,可既然来了永国,成为了永王下属,那么大家就是一荣俱荣了。
“王爷,此事既然本土已有旨意,王爷就不必有所顾虑,依旨意做就是了。何况此事对于王爷和我永国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一旦正式开府建牙,不仅能安抚众人,更能让永国就此发展起来。如臣猜的不错,这道旨意是宋王向陛下求来,而陛下既把旨意也给了王爷,就没打算仅让宋国如此,从这点来看,王爷也算就此得益。”
朱慈炤微微点头,这个他也猜到了,今天让黄安来就是商讨一下后续事宜。说实话,现在的他心中不激动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这么干了他就成为真正的国君了,这对几年前还被软禁在宫中的朱慈炤来说是想都没想过的好事。
“黄大人,如开府建牙,孤当如何去做?”朱慈炤压下了心中的兴奋,开口对黄安询问道。
黄安思索了下道:“臣以为不必另起炉灶,最便利的办法就是依宋王的模式来设即可。这几日臣让人细细打听一下南边宋国的举动,看看宋王是怎么处置的,王爷您依葫芦画瓢即可,如此最为稳妥。”
“对对对,这个好!这个好!”朱慈炤眼睛一亮连连点头,既然宋国已经着手做这件事了,他的永国也没必要想其他,按照宋国的方式来就行了。而且这样抄作业也能避免些麻烦,一旦朝廷那边发生什么,或许有人指责藩国的开府建牙有问题,那么宋王作为圣上嫡子还能挡在自己前头,如此一来风险也小了许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