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慎锥同样也是通过靖难上位的,这点和朱棣没什么区別。所以从本质来看,朱慎锥这个皇帝在有些人眼中同样得位不正,哪怕他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並使得大明中兴,可依旧有人拿著这点说事。
对此朱慎锥心里很清楚,嘴长在別人身上,別人心里怎么想,又怎么说他也没办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巩固皇权,调整朝政架构,恢復大明的国力,打好一切基础,让国家和百姓一点点发展起来,从而中兴。
此外,就是对太子的培养了。太子朱敏澜和自己不一样,他储君的地位稳固,一旦未来太子继位后只要不出问题,大明这条巨轮自然会继续按照自己的设想朝著正確的方向航行著。
而且太子表现的仁德,更能为天下人尤其是文官集团所接受,这就和歷史上的仁宗皇帝一样,仁宗继位虽时间不长,但在大明历代皇帝中的评价却是极高的,在仁宗之后,天下人也彻底接受了朱棣一脉的正统性,从而使得皇位延续。
现在朱慎锥也是这样,换句话说他儘量在现在把能做的事先给做了,作为以靖难为由登上帝位的皇帝,朱慎锥手中的权力不亚於太祖和成祖,如果他再不对大明进行改变,那么未来大明的中兴充其量就是曇一现罢了,之后还会和之前那样渐渐衰败下去,权力逐步旁落,皇帝成为摆设。
这是朱慎锥绝对不允许的结果,更不想看见国家未来再一次陷入內耗。所以说他必须做出改变,杜绝日后的隱患。这些年朱慎锥也是这么干的,动用各种手段一步步改变朝政,加强皇权,哪怕就是遇到阻力甚至遭受骂名,朱慎锥也要这么干。
等自己百年后,把皇位传给太子,一切就有了基础。到时候太子萧规曹隨,然后適当施恩,自然能贏得天下的认同。现在这样安排也是一样,有些事太子不便做,那么就自己来做,而做这些事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其为太子养望,奠基基础,从这点可以看出朱慎锥的打算。
说实话,皇帝实在不好干,外人觉得皇帝三宫六院高高在上,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事实根本不是如此。整个大明都挑在皇帝的肩上,朱慎锥从不敢懈怠,无论是最初作为监国还是后来正式登上皇位,他这些年兢兢业业劳心劳力。
时间过的太快了,一转眼就数十年过去,当年的年轻人现在也早就步入了中年。隨著年龄的增长,朱慎锥逐渐也略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亏得他的底子不错,身体一直强壮,可就算这样许多时候也感觉到疲惫不堪精力不济。
可皇帝这条路是没有回头路的,再辛苦也只能硬著头皮走,这是朱慎锥自己选择的路,他从不后悔,更希望大明能在自己的设想中成为理想的国度,假如是这样的话,等自己百年后也能有个不错的评价,更能安心把权力交给太子了。
太子和皇帝的交涉结果渐渐就传到了內阁那边,当得知太子耗费大力气,甚至以辞去太子之位相来劝阻皇帝,皇帝这才勉强同意了把这个案子不再扩大化的请求。
得知这个结果后,无论是內阁诸人还是朝堂的大臣,包括地方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是感激不尽,更对太子的“仁德”大为讚赏。在他们看来,国有如此储君是国家之福啊!等日后太子继位,定然是英主,太子的威望就此更进一步,东宫的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也越发稳固。
接下来的案子在定下这个基调后开始继续,隨著一件件事实被不断挖出来,一些主要责任者的罪名已是铁板钉钉,而次要责任者也是不少,再加上其他一些事的牵扯,最终被定罪的官员包括士绅可是不少。
按照目前收集的证据和罪名,看来要掉脑袋的人不在少数,此外丟官罢职甚至流放者恐怕更多。
这些都是后话了,毕竟这个案子要全部查明还需要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大明也终於迎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云南的叛乱终於平定,为患地方的沙定州最终败亡,在几路大军的围剿之下,沙定州最终走投无路,坐困孤城,无奈只能投降。
隨著沙定州的投降,这场前后持续了两年多的叛乱终於落下了帷幕,云南那边已把沙定州同其家人还有部下押解来京,迎接他们的是国法的严厉处置。
隨著沙定州的叛乱平定后,云南地方也逐步恢復了秩序,但这场叛乱给云南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极大的,尤其是黔国公沐天波在云南的威望大跌,假如不是因为沐天波的疏忽大意,导致沙定州如此轻易得手,哪能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此外,就是近半个云南捲入战火之中,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失。现在叛乱平定,后续云南这边还有许多事要做,尤其是对地方的安抚和秩序恢復等等,这都需要中枢拿出意见来,这个时候朱慎锥以皇帝身份向內阁提议,顺势推动云南的改土归流,不仅要重设地方官府衙门,还要向云南派遣官员和移民,而所派的官员包括正常任命之外,那就是在这一次捲入黄河决堤案中但不是主责而被处置的这些官员,包括当地士绅大族和官宦世家等,把这些人全部送到云南去,让其戴罪立功,並把其家人移民地方,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