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章 算计
朱敏澄的奏折内容不算多,除了问候父皇和母后安康后,就是讲述如今宋国和新京的发展,这里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而到最后笔锋突然一转,向朱慎锥诉起苦来。
朱敏澄在奏折中说了不少宋国眼下的难处,尤其是这些年中大量移民来到宋国,再加上宋国又发现了金矿的缘故,导致宋国的人口膨胀极快。虽然宋国尽力安置却又无法顾及全局,其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在讲述这些问题的同时,朱敏澄表示他作为宋王有些力所不逮,宋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宋王府作为藩王府人手有限,上上下下为此焦头烂额,何况金矿导致的当地农商失衡也让朱敏澄极为忧心,朱敏澄有心调整政策,鼓励农业加强金矿的管理,避免未来宋国在快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爆发。
在阐述这些的同时,朱敏澄还提出了让人意外的一点,那就是建议在新大陆尤其是宋国由大明中枢对地方设置官府,派驻流官协助藩国管理,如果能在宋国设州府,派驻官员,那么朱敏澄的压力就能大大减轻。
看完这段话后,朱慎锥不由得哑然失笑,甚至下意识骂了一句“兔崽子”。
对自己这个儿子朱慎锥再了解不过了,和太子朱敏澜相比,朱敏澄同样聪明过人,不过他的聪明更表现在其他方面,而不像太子对于政务更有天赋和上进心。
假如仅仅只是普通的事,又或者打仗方面,朱敏澄还是有几把刷子的,虽然他没有真正上过战场,可在军校的成绩很是不错,而且他和太子一样都是自己这么多年亲手教导出来的,就连武艺方面,朱敏澄也比太子略强些,从这点来说算得上很不错了。
可相比太子,或许是身份的缘故朱敏澄在政治上没有那么敏感,想问题更没有那么深入。但现在突然给自己上了这么一份奏折,这让朱慎锥瞬间就想到了这奏折背后有着人指点才对。
朱敏澄外封海外不是一年两年了,到如今已整整三年了。而且宋国的金矿发现和大量移民的涌入也不是短时间才有的,这也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假如朱敏澄有这样的政治敏感和眼光,他从一开始就会想到一些问题的后遗症,从而对症下药进行调整。可偏偏朱敏澄这几年中一直都是放之任之,让宋国保持这样的畸形快速发展状态,这个问题说实话在朱慎锥一直对新大陆那边的关注所至,他早就看明白了。
朱慎锥一直没提醒朱敏澄,其目的是想看看朱敏澄自己什么时候能醒悟过来,或者看出问题的所在。既然把他外封,那么作为皇子的朱敏澄实际上已脱离了大明本土,未来的路究竟如何就要靠他自己去走了。
而且宋国的发展虽有畸形,也有不足,可毕竟宋国立国的时间太短,这么短的时间内哪怕有问题要解决起来也不是那么难的。更主要的是,宋国的金矿开采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问题,无非就是开采的难度比最初略大些罢了,但以储量而言,以目前开采手段数十年中毫无问题,所以宋国虽有隐患,可这隐患还不足以短时间内爆发,这点朱慎锥有相当的信心。
雏鹰要想展翅翱翔天空,终究要靠自己才行。孩子长大后,未来的路怎么走也要靠他自己。
做父母的终究无法永远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指点他怎么走路。假如朱敏澄在数年后依旧醒悟不过来的话,朱慎锥自然会出手提醒,但在问题还没到无法改变的糟糕情况下,朱慎锥却是不会提前告知的。
但没想到仅仅三年时间,朱敏澄就反应过来了,还给自己上了这么一个奏折。不过虽然奏折中表示出了宋国存在的问题,也想到了改变宋国问题的意图,但这小子却耍了个滑头,居然以退为进主动请求朝廷在新大陆设置州府,这让朱慎锥不由得笑骂起来。
看到这个建议,朱慎锥断定肯定是有人向朱敏澄谏言了,要不然以自己这个儿子的性子一定不会这么快想明白,更不会用这种方式。至于这个人是谁,朱慎锥仔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恐怕这个人就是孙承宗的幼子孙镐,也就是朱敏澄的长史。
因为道理很简单,孙承宗死后孙镐在家守孝,虽然那时候因为朱敏澄的强烈要求,朱慎锥同意了由孙镐担任宋王府长史的职务,可孙镐因守制的缘故却无法跟随朱敏澄前往新大陆。
守孝三年结束,半年前孙镐离开家乡搭乘了远洋海军战舰前往新大陆,这件事朱慎锥是知道的。从这时间算起来,再加上这份奏折发出的时日,那么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想到这,朱慎锥不由得暗赞了一句,这孙镐还不真愧是孙承宗的儿子,虽然孙镐在科举上没有崭露头角,在孙家子弟中除了一个值得称道的孝名外也没其他长处,甚至当年孙承宗去世之前给自己的上疏中也说了孙家子弟都是中庸之才,只希望在他死后皇帝能看在他的面子上善待孙家子弟,给予他们恩荫即可,至于其他就不必多管,以他们的能力当个小官或者守个虚职没问题,一旦官做大了反而不好。
所谓知子莫若父,对孙承宗的这个态度朱慎锥还是表示认可的,而且事实也是如此,孙承宗的几个儿子都没什么大出息,除品德尚可外,基本都是中人之姿,如果强行给他们升官,或者委以重任,说不定以他们的能力反而害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