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骑枪很实用,那双翅膀就纯属于样子货了。它是由鹰、鹤、鹳等大型鸟类的羽毛插在木架子上制作而成,个头小的直接固定在骑手后背上,太大了则固定在马鞍后面。
用处……后世有几种说法,比如防御被套马绳套住、减缓来自后方的劈砍等等。实际上防御功能很有限,最主要的还是心理作用,为己方鼓舞,给敌人威慑。
翼骑兵,欧洲战场上一支久负盛名的半重骑兵部队。但它并不是波兰王国所独有,立陶宛大公国的贵族同样组建过很多翼骑兵团,并在多场战争中与波兰翼骑兵并肩作战,在战斗力方面不分伯仲。
这支骑兵部队的战绩在欧洲是有目共睹,曾多次以少胜多奠定胜局,说成波立联邦的立国根本都不为过。
可惜的是翼骑兵是贵族私兵,选拔标准和培养成本过高,数量始终都提不上来。平时只有3000左右的兵力,到了战时经过动员最高也没超过8000。
如果波立联邦能训练出30000翼骑兵,沙皇立马就得卷铺盖向东跑,德意志诸侯里的新教徒也得重新考虑信仰,即便是鼎盛时期的瑞典人都要避其锋芒。
这次参加东征的翼骑兵总数6000,波兰王国6成,立陶宛大公国4成,基本上算是出了全力。
科涅茨波尔斯基元帅在排兵布阵的时候有意把翼骑兵藏了起来,但不是雪藏在后方,而是分派到了两翼。目的很明显,准备在有可能的野战交锋之中对明军造成大量杀伤。
不是科涅茨波尔斯基确定明军会出城,一方面是翼骑兵造价太高了,真不适合攻城;另一方面也是种常规布置,只要攻城奏效,城内的贵族肯定会提前跑路,到时候翼骑兵就派上用场了。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明军的战斗力真不怎么强,至少比传说中差远了。自始至终也没给攻城部队造成太大伤害,直接就被攻城枪的火力给压制了。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还是城内贵族和军官的战斗意志,攻城战刚进行了半宿,伤亡并不惨重,只是局面不太有利,他们就要偷偷跑路了。
这倒是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相吻合了,哈萨克人根本不打算为大明帝国当挡箭牌,很多族群一听说欧洲联军东征,早早就收拾细软、赶着牲畜,抛弃祖传的牧场远遁了。
黑暗中,两支骑兵以纵队从南北两翼向东急奔,在大概超越了火龙之后几乎同时向右、向左转向,纵队改为多排横队,从南北两个方向发起了冲锋。
“元帅,波兰猪们好像得手了!”
自打东城门打开,隐约间一条红龙蜿蜒向东,塔塔里诺夫的脸就耷拉了下来。本想着坐山观虎斗,好好看一场大戏,用波兰人的性命去试探明军的实力。
不承想这里的守军和贵族们如此不堪,没有做太顽强的抵抗就已经要逃跑了。在这种地形环境里,波兰人的翼骑兵简直就是如鱼得水,以一当十真不是吹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