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这日,贡士们被负责接引的太监引入太和殿内,这是他们第一次进入皇宫,巍巍宫墙,庄严肃穆,使不少人望而生畏。
赵烨是其中最年轻的,却也是最淡定的,会试发榜后士子们私下里也举行过几次宴会,毕竟殿试是没有刷人的习惯的,所以大家之后大概率会同朝为官,提前熟悉交往也没什么不好的。
赵烨是会元,自然是人群的焦点,文人们向来信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再加上赵烨年纪轻,他们一个两个的更是接二连三地想与赵烨较量,最后自然都是输的心服口服。
一来二去的,也都成了不错的朋友。
皇宫内需得谨言慎行,一行人自然不敢出现什么交头接耳的不雅举动,因此就算心中有万语千言也得忍着。
赵烨身姿笔挺,脚步不疾不徐,周身上下都是一派镇定淡然之态,这种状态很快也影响到了他人,原本紧绷的气氛都松弛了些许。
“学生们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贡士们如今都算是天子门生,因此自称学生也不算错。
“平身。”庆帝语气和缓,看着底下这一茬新出的好苗子,心里也是志得意满的。
殿试的题目是庆帝亲自出的,是一道关于战争的策问:
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
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画,兹理何从?
大意是打仗必然会死人,杀人绝不是好事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近边境多事,朝廷正在讨论征伐之事。如果能通过外交努力,实现罢战息兵,那是最好的。庆帝意在让他们这些考生给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庆国幅员辽阔,地广物博,文风昌盛,武力并举,是真正的天朝上国,最近的一次打仗还是与北方蛮族,由谢知著谢将军领兵出征,打了三年才把那群蛮族打的元气大伤,再不敢轻易犯我边境。
可弊端也很明显,三年的征战,即便庆国国库充盈,政治清明,却也同样耗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尤其北方那群蛮族,打不赢就迅速投降求饶,又因为地力贫瘠,没什么能够赔付给庆国的财物。
甚至庆国还因为信奉“穷寇莫追”“宽以待人”的儒家义理,给北方蛮族送去了物资,免得他们过不下去日子又破罐子破摔,虽是战胜国,可这结果也属实糟心。
殿试前柏微瑜不放心赵烨,还连夜给他介绍了庆帝的政治喜好,庆帝不是那种为了面子愿意折损国力的君主,他喜好干实事、说实话的臣子,因此殿试的文章不要拍马屁,不要花里胡哨,有多实在就写多实在。
赵烨只是略思
索了一会儿便磨起了墨,等墨磨好了,文章也在脑海中构成了,提笔便写,字迹苍劲有力,自成风流,文章如行云流水,文不加点,姿态潇洒非常。
庆帝从他动笔那一刻就走到了他的身边,本想随便看看,可这一看就走不动道了,赵烨倒是没受什么影响,可他身边的那位士子紧张得手都在抖,大学士实在看不下去才提醒了庆帝。
庆帝不自在地掩了掩唇,又四处转了转,看了几份比较满意的卷子后回到了高座上。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又飘到了赵烨身上,有些担心这小子回去以后会和阿瑜告状,应该不会吧?他好像也没受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