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平听了这个名字觉得很陌生,这么晚了,难道是哪个同事在给自己开玩笑?
他打开门,见到却是1个从未见过的年轻人,不由疑惑的问道:
“这位满哥,你找错人了吧?”
刘跃明回道:“陈导是吧,我叫刘跃明,是谢思远他老人家走之前收的弟子。”
“受他临终所托,给您带来了他的笔记。”
陈乐平接过他手里的笔记本,打开1看,正是恩师的字迹。
顿时,往日的1幕幕浮现在脑海。
6十年代他还是北影导演系的1个学生,导师就是谢思远。
他也是国内电影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1,曾执导过许多思想进步,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作品。
后来下放到北大荒,还未等到回城就病逝。
想起恩师昔日教导自己等人的场景,陈乐平不由的眼角1酸,眼泪顿时吧嗒吧嗒的掉了下来。
“不好意思,让你见笑了,快进屋坐。”
他抹掉眼泪,拿掉凳子上的杂物,清理了下卫生,这才问道:“刚才听你叫我师兄,老师生前是收了你做弟子么?”
“是这样的...”
随着刘跃明的讲述,1个北大荒小酒厂的少年,照顾了1个下放的老者。
结果老者居然还是曾经国内的电影大导演,最后见他心地善良聪明伶俐。
收他为徒,倾囊相授的故事就此展开。
在这个故事里,1老1少结成了忘年交,后来老者即将回城前因病不幸逝世。
留下了1本多年来的电影制作心得,希望他交给自己最器重的徒弟陈乐平。
而刘跃明就是带着恩师最后的嘱托,前来完成他的遗愿。
看着笔记本上那密密麻麻的字迹,陈乐平想起当初连恩师最后1面都未见到。
不由得悲从中来,眼泪又止不住的往下掉。
刘跃明也被他情绪感染,眼眶红红的掉了几滴泪。
不明所以的还以为谢思远真收了他这个徒弟,但事实是,除了刘跃明交给陈乐平的这个笔记本是真的,其他的都是他胡诌的。
为了实施自己在1980年的计划,刘跃明详细了解了当时的电影制作流程,相关的人脉情况。
发现有些事自己还是想岔了,想完全依靠“钞能力”在影视圈大展拳脚是行不通的。
必须还得有人提携,几经权衡,他最后挑中了陈乐平。
他不仅是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也是副厂长,拥有较大的话语权。
有他帮忙,自己新鲜出炉的剧本才有可能通过。
这个年代的电影制作不像后世,只要3观不是太歪,有钱基本就可以上。
而是由国家统购统销,甚至于每个制片厂,每年拍多少类型的片子,拍多少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刘跃明的剧本怎么可能通过?至于搬上银幕那就更不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才能让剧本通过。
于是,他从王拥军那里拿来了谢思远大师的笔记,准备通过这个和陈乐平搭上关系。
在后世的历史线当中,谢思远的这个笔记本是在酒厂拆掉旧厂房时才被发现的。
当时距离谢大师去世已经整整2十年,几经转辗后才到了陈乐平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