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明发表的这首诗,有叫好的自然就有叫坏的。
不少人质疑,在这样1片祥和的社会里。
发表这种质疑和抗争的诗。
这作者居心不良。
甚至可以说作者是在误导群众发泄不满。
不同观点的人甚至为此发生了争执甚至斗殴。
但不管怎样,凭着这首诗,刘跃明成功让文学圈的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成为了1颗冉冉升起的文坛新星!
外界的争论刘跃明对此1无所知。
他已回到了大竹村。
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就着1盏野外照明灯撰写1部有关文物保护的专题报告文学。
自从那天见到珍惜无比的古籍就这样毁于1旦后。
他就有1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要撰写1部有关的报告文学。
详细介绍有关文物的所具有的珍贵价值。
揭示当前触目惊心的文物损毁事件。
强调保护历史古迹文物的紧迫性必要性。
而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估计写出来之后也很难有人问津。
因此,他大胆的将充满争议的《阳光中的向日葵》投向省报。
除了博名,也希望由此提高他的话语权。
到时候再推出这篇报告文学,自然就有更大机会刊登在影响力较大的刊物上。
写了不知多久,他看着眼前洋洋洒洒起码3万多字的稿子。
又仔细检查了1番。
修改了几处不合时宜的内容后,这才上床休息。
“喔喔喔!”
随着1阵阵鸡鸣。
李秋实俩口子早早起床。
1个去地里查看庄稼,1个去厨房做早饭。
等李秋实来到地里,却见1个身材高大的身影早已站在那练起了拳法。
就见他1个跺脚,“咚”的1声,平地似乎1声惊雷响起。
尽管站得远远的。
但李秋实还是感到地面微微1颤。
显见这习武之人1脚跺下力道之大。
不用说,这么早起床习武的当然是刘跃明了。
自从在《精武门》世界回来后。
每日清晨习武就成了他的习惯,不管刮风下雨都从不懈怠。
李秋实小时候也见过自家老爷子练武。
原先也想练1练,却被老爷子制止了。
事实上,龙城县也是好武之乡。
本地也有1些武术拳种。
战争年间当地人习武成风,民风彪悍。
但习武毕竟消耗大,且对身体会有所损伤。
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支撑,这武人1过4十就会5痨7伤。
所以太平年间,除了家境殷实的,很少有人再习武了。
就比如李广孝老爷子。
年轻时是当地团练兵丁。
参加过抗击日寇的保卫战。
1膀子力气也打得过几个壮汉。
但解放后就完全将武艺丢了个干净。
用他的话来说,多打套拳,这肚子就会多饿上几分。
身子骨也会垮得快些。
不如留着力气多干点农活也能多挣点吃的。
当时大家条件都不好。
吃饭能吃饱都是奢望。
那还有多余力气去练功夫?
故此后来李家兄弟包括附近村民再无习武之人。
现在看着刘跃明练武,1举1动威力十足声势骇人。
心下羡慕,寻思着等以后条件更好些,是不是可以让两个儿子拜他为师。
也学点功夫防身。
就在这时,刘跃明练完拳脚收势。
跟他打起了招呼。
“细舅爷,早啊!”
“小明,又这么早起来练武啊!”
李秋实热情的打着招呼。
“今天怎么样了?”
“刚看过了,长势都很好,估计再过两天就有收成了。”
听到这话,李秋实高兴极了。
这几天天气突然降温,像他们这山里降到了0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