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自己也惊为天人。
可是,王伦却头也不回地走了,走得义无反顾----是什么样的急事才能让他如此不计利害?
王伦走得很快,1闪身即消失在人群里,害得焦挺和阮小7两人竟然没追上。
主要是被周邦彦拦住了。
“两位,方才的小哥,竟是何人?”他看到这两个跟班1直寸步不离王伦,赶紧追问。人海茫茫,1转身可能便是1辈子。如此绝妙好词,若不能让它的主人显名,乃是文坛的遗憾。
阮小71面示意焦挺去追,1边傲然答道:“这是俺的哥哥,人称廖良的便是。”
作为梁山1员,虽说他大字不识几个,却丝毫不影响对王伦的中彩与有荣焉。从王伦之前的表现看,他似乎是乐意用“廖良”这个名字闯出1番名声的,那么自己帮他扬名再是理所当然之事。
主要是他特别喜欢听到别人目瞪口呆、肃然起敬的样子。
周邦彦果然目瞪口呆、肃然起敬:“难不成便是近来京中名声鹊起的廖小官人、作了好几首咏梅诗的?”
阮小7心花怒放:“正是我家哥哥。哥哥1向视诗词为小道,只是随口说说,难不成真的便有如此之好?”
“小道”云云,他是听王伦说起过,正是那晚在媚仙楼靠文采赢回万贯之后。兄弟们对王伦恭贺之时,后者便道梁山发展将来用钱之处甚多,靠此生财并非可靠之法,才有“小道”之说。
不想他的这番装逼却让周邦彦更加惊讶。心道别看眼前这汉子表面粗卤,竟然谈吐不俗,到底是家学渊源深长,1个跟班竟也如此了得。
李师师却了然,原来刚才那人便是近来红极1时的廖小官人!果然有他傲娇的地方,只这片刻之间1首足以流传千古的元宵词便让人体味到他的功力。既知他名,便不担心,只默念这首词,却是怕忘却了。
周邦彦作为文坛领袖,自有其骄傲,那便是虽然傲视天下文人,却也不是打压后辈颠倒黑白之主。好便是好,不会因为他受了王伦的轻视而全盘否定这首词。
实在是它太好了。
后世对这首词的评价也很高。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3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1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2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3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王伦1出手便成就了“大事业、大学问”的最高境界,哪怕因此抢了周邦彦的风头,却仍然获得其钦佩,不知是该说他作品之佳、还是该赞周邦彦人品之佳?
不过这已经不是王伦关注的焦点。此时的他已经急匆匆冲上藏经阁。虽然周边游人如织,却哪里有程婉儿的身影?他左顾右盼,总不见伊人露脸,不禁怅然若失。
难不成我认错人了?还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见!
然后,他便看见了都御街上被射成刺猬的马车,看见了大相国寺墙角下隐藏的弓箭手。
影影绰绰,屏息凝气,都在灯火阑珊处。
1瞬间,他便感觉到杀气重重!
民间械斗,多半是哨棒朴刀;江湖人士过招,无非是刀枪剑戟。只有行5之中才会有弓兵,比如禁军,比如梁山喽罗,比如民间的1些厢军护院之类的。
宋徽宗时,兵器管制趋于严格。干脆将所有武器收缴,并取消了有关的军事训练,连民间的弓箭社也1并解散,并禁止民间学武----当然,有没有禁止掉是1回事,官方的态度是另1回事。
在帝都之下,大街上公然亮刀佩剑都是不允许的,除非是朴刀,还有带鞘的。
前几天在大相国寺和西门庆、高衙内的人打斗,对方身为军人,也只是拿了棍棒和朴刀和己方交手。若是真的持军械,事后是必须要上报的。
林冲可以持宝刀,杨志可以卖宝刀,因为都是入鞘的。
近距离的兵器都是如此管制,明显地作为远距离杀伤、压制对方的弓箭,更是禁止使用,哪怕是招摇过市都不许。
现在,在普天同庆、金吾不禁的元宵佳节,皇帝就在不远处的宣德门城楼上,竟然有人组织弓兵发动攻击,是相当了不得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