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等奉承上皇的事,不能只由产出地的官员出彩啊,京中权贵也想掺合1脚。于是殿帅府高俅安排了禁军各色人等押解运载石头的船只进京,刚从梁山做过客的杨志杨制使就是其中的1个。
“制使”是朝廷派出的办理公务的官员,高于统领使,低于团练使,相当于中校副团。杨志肯定是不被重用的,这才闲的去押花石纲,本来这就是个闲官么。
花石不是1条船运的,而是1个个的船队。宋朝,“纲”意指1个运输团队,往往是十艘船称1“纲”。为保障“花石纲”的运输,关系国家民生之重的漕运都被挤在1边,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强征来运送花石。
由于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因此往往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十年”。
比较徽宗皇帝以及为迎合他的那些官员所做的勾当,蔡太师的这个9儿子蔡9知府,虽然平时也算为恶1方,也曾让许多人家破人亡,但比较“6贼”却明显不是1个重量级的人物。
除非他和梁红玉有恩怨。
但听她口气,却又不像。真有什么仇怨的话,不至于说什么“人人得而诛之”这种大而化之的道理,而会用“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之类的表情包。
见王伦无语的样子,梁红玉可能知道未满足其好奇心,便淡淡地道:“奴家和他本无仇隙,只是听说江州有义士吴2郎,因为愤怒于蔡9鱼肉百姓,便在其放衙路上刺杀,不幸被其身边的家将所擒。蔡9派人严刑拷打,让吴2郎攀咬其政见异议者。
他要攀咬的,都是朝廷或地方上的忠义之士,吴2郎是个好汉,誓死不从,后来被虐杀。
奴家知道消息后,正值蔡9回京,便从江州1路跟踪到京城伺机下手。只是此贼可能也知道伤了天和,所以身边防卫甚密。
没办法,奴家知道其沉溺酒色,便设法在其经常玩耍的1家勾栏里假扮歌女,意图靠近。然后乘其不备,1击得手,便以为刺死了他。
后来在与其侍卫的周旋中受伤,幸蒙官人所救。只是没想到官人因此受奴家连累,深感不安!本来想等着奴家伤好之后再作道理的,没料到开封府新府尹想速办官人之案,听说定在立春后即行刑。
奴家便想着,行刑前后必然戒备森严,奴家人手单薄届时也无力劫法场。唯1可行的办法便是趁元日、又是刚入死囚房之际,上下人等都松懈,提前入牢劫了狱来。
只可惜还是没能把官人救出去!对此,奴家万死莫赎,只愿官人谅解。”
原来如此!王伦觉得这1连串的事情便好解释了,只是他还有个疑问:“原来娘子才是贵人遇刺案的主角!只是即使姓盛的府尹污小可做了此案,要杀也是在秋后问斩,他敢这么急么?”
古代杀人是有讲究的,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天地间有1种奇妙的规则在维系着天地的运转,人力渺小,只有顺应天命,才能驱灾避害。无论是我们个人的生活,还是社会制度,都应该顺应着“天道”行事。
落实到刑罚这块,《后汉书》上面记载:“春生秋杀,天道之常。春1物枯即为灾,秋1物华即为异。王者承天地,顺4时,法圣人,从经律。”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秋冬是农闲的时候,利用秋冬来执行死刑,还可以尽可能让更多人看到,起到警示的作用。
于是便有了“秋后问斩”的说法。
王伦原本理解的“秋后”,至少是在阳历的9月,所以他1直认为总还有半年的时间可供挥霍。
可是刑罚意义上的“秋后”,宋朝规定,除了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的犯罪事件外,1般的死刑会集中在每年的十月初1到次年的3月初十这个时间段来定案。
至少春节期间是不会动刑的。
但也有例外,那便是罪大恶极者立即执行。这种罪犯,要么是损害了皇帝的利益,要么就是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很不幸,刺杀蔡9,是大宋徽宗年间最恶劣的对朝廷命官袭击案,影响极大:民间称快,官员却人人自危。现在“真凶”落网,按后世的说法便要“从重从快从严”处罚。
昨日才批准,今日是元日是真的好日子,后日初3是天庆节。
立春就在天庆节后1天,所以梁红玉才会这么急着动手。真要到那时,就真的1切皆休了。
其实现在也1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