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真的没有办法吗,没有1支保卫工厂的队5,就像1个捧着金元宝的娃娃,早晚要出事,咱们啥都不缺,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就是缺枪。”文昊也不由的叹气道。
“贤婿,办法不是没有,估计要花上很多钱……”秦百林抚摸着胡须道。
“岳父,只要是钱能办到的事情那就不是事情,需要多少钱岳父只管做主去办,总之1句话,枪越多越好。”文昊1听只要肯花钱还是有办法,当下拍板道。
头上天天悬着1把刀,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下来就要了自己的小命,留再多钱有啥用,到最后还不是便宜了那些土匪恶霸。
“贤婿,你说的对,以后工厂会越来越大,觊觎的人会越来越多,没有1直属于自己的武装,根本就没有办法安心发展下去。”
“岳父,你想到什么办法了,需要多少钱,详细讲1下。”
“贤婿,可听说过朝廷的捐官制度没有”秦百林问道。
说起捐官,文昊对其了解不深,只是从清宫戏里看到捐官的戏码,并不知道具体怎么操作的,于是道“岳父请详细说1下”。
重科举、重正途,是清代文官制度的1个显著特点。
所谓的“正途”按照《大清会典》的记载:“凡入贡入监非似俊秀者,曰正途。”当然,除了科举入仕等正途外,还有相当1部分官员是异途出身,而异途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通过捐纳入仕者。
捐纳是官方称谓,实际上就是卖官。这1制度渗透于清朝文官制度的各个环节,既可以通过捐纳成为贡生、监生,也可以直接捐纳为官员。
按规定,以捐纳得官者,如果是京官最高可以捐至正5品的郎中,而外官最高可以是正4品的道员,不过还可以捐1个2品衔,也就是可以戴上红顶子。
与科甲出身者相比,捐纳入仕的官员素质是相当差的。
统治者也很清楚这1点,因而设置了对其任职的1些限制。
1是不能在吏部、礼部任职,也就是说,花钱买官者不能再获得卖官的权力,也不能在关系国家礼仪的清流衙门任职;
2是只准授予工作压力较轻的简缺而不得选任责任重大的繁缺;
3是不能任教职,这是为了维护知识的尊严与师生之分,不能让这些文理不通的土财主来教读书人。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捐纳制度都存有很大的弊端,统治者也很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为何还要广开捐纳呢?
官方的给出的理由是:“其始固以搜罗异途人才,补科目所不及”,这显然是1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通过卖官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在国力强盛的康乾盛世,当时的捐纳者获得的主要是虚衔、封典以及贡生、监生等头衔,这只是1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并无实际权力,其程度也在可控范围没有成泛滥之势。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战争开支、赔款等都需要大量的金钱,清政府财政日渐枯竭。咸丰3年,国库存银仅剩22万两,这点钱还不够江南大营1个月的开销。在救穷的各种办法中,捐纳成了最便捷、最可靠的财政收入渠道。
咸同年间,因为捐纳广开,加上军功、荫袭、保举,以致社会上“官多如鲫”,因官缺有限,还形成了庞大的候补队5。
当时,“花翎红顶”几乎遍布全国。以江苏为例,同治末年,道员可由外补之缺不过23员,府、州、县同知、通判可由外补之缺亦不过数十人。而此时候补道约有67十员,候补府、州、县、同知、通判的约有1千余人。
从这个比例来看,候补者想要得到实缺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这些人1旦获得署事的机会,必然犹如饿虎入羊群,其贪得无厌可想可知。
而他们的存在,甚至又严重影响到正途出身的官员的补缺机会,以至于出现正途出身者后悔不该中举的情况。
清末时期,国家财政更加困难,吏治也更加腐败。光绪、宣统两朝把卖官发挥得淋漓尽致,还根据不同的情况,减价大拍卖,因而也就出现了打7折知县、3折州同的大甩卖现象。
嘉庆时,捐道员需银18040两,而到了光绪十年已经降到了9446两,到了光绪2十6年更降至4723两。
宣统元年新成立的度支部还正式将日常捐纳所得,列入国家“必要的财政收入”。1910年,度支部制度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明确规定捐纳1项收银为565万两。
“贤婿按照朝廷目前的捐官价格,捐1个道员,也不过区区几千两白银。捐官容易获得实缺可不是1般的难,那要花更多的银子才行。”
“岳父,接下来麻烦您去操作此事,不管花多少钱都要弄1个实缺。名不正则言不顺……”文昊不由的摩拳擦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