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源环视众人1眼,他所说的‘3民’虽然跟后世同名,但并非1样的事物,而是他自身长期经历以及思考所得。之所以用这个名字,实际上也是希望传达出1个思想,即新朝确立,王在法下,那么天下非1家之天下,而是万民之天下,由此宪法根基便根植于百姓中,为民法,非君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赵源的理念放在这个时代有所超前,而他自然也会进行相应的修整,其中民族基于之前《民族自强论》中的理论基础,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仅仅只是赵源心中目标的第1步,而下1步则是华夏民族将雄起于世界,因此所有的华夏百姓都需要在民族旗帜的号召下,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这1理念,台下众人无不激动万分,能够跟着赵源走到现在这1步的,几乎所有人都是《民族自强论》的拥趸,他们发自内心认同民族自强,也认同赵源作为民族领袖,从而肩负起领导华夏民族雄起于世界的伟大历史重任。
随着赵源的声音朗朗响起,台下的1侧的官员们则正在奋笔疾书,为了保证这1次会议每个发言者的言论能够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将会同时有十个人进行记录,他们的存在确保今日的每1句话,都将会记载于史册。
“清虏执政于兹3百年矣,以愚弄汉人为治世第1义,吸汉人之膏血,锢汉人之手足,为满奴升迁调补之符。认贼作父之既久,举世皆忘其本来,经满政府多方面之摧残笼络,致民间无1毫之反动力,以酿成今日之衰败。”
赵源环视众人,沉声道:“孤以为民族之自强岂平手而可得,以此1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方今世界文明日益增进,国皆自主,人尽独立,独我汉种每况愈下,滨于死亡。于斯时也,苟非凉血部之动物,安忍坐圈此3等奴隶之狱以与终古?”
“孤不忍见华夏沉沦至此,故欲乘变乱推翻逆胡,力图自主。当此千钧1发之秋,不得不自进为革命之先驱,而以应时势之要求。若天兴吾等,有豪杰之士慨来相援,孤即让渠独步,而自服犬马之劳。”
“苟有豪杰之士起而倒清虏之政府,代敷善政,约法3章,慰其饥渴,庶爱国之志可以奋兴,进取之气可以振起也。孤所以努力奋发,以期不负同胞之望;诸君又尽力于所以援吾等之道,以救华夏4万万之黎庶,雪亚东黄种之屈辱,恢复宇内之人道而拥护之者,惟有成就之民族革命,可有异议者?”
“臣等谨遵圣命,以殿下为民族之先,发革命之端,万民皆从之。”
所有的议员纷纷站了起来,无论这些人是何等阶级,持着何等立场,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天然的1致。
从此之后,宪法第1条即民族论,以赵源为民族之领袖,将永远镌刻在宪法之上。
在这1刻,赵源并非以君主的身份实现了民族领袖,而是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历史功绩以及致力于华夏民族崛起于世界之巅的誓言登顶,即便将来赵氏没了江山,也不会改变这1性质。
当然,民族自强论并不仅仅只是1些空虚的口号,而是会形成1条条宪法,将会从各个层面去实现,而任何阻碍该宪法者,也都将会成为华夏的公敌。
为了完善这些细节,赵源连同1众议员沟通了整整1天,好在这1块产生分歧的人比较少,仅仅第1天就已经将宪法中民族这1部分进行了完善。
赵源心中也明白,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所有大家的商议速度非常快,实际上真正比较难的是两部分,也就是后面的‘民权’和‘民生。’
果然,在次日针对‘民权’这1部分,终于产生了相对比较大的争论。
在历史上,华夏并非没有提出过相应的民权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往往都失之于实际,最终沦为了空话套话,而百姓缺乏民权理论基础,对此也不感兴趣,于是君权和相权之争达到了巅峰,等到了明清之际,则君权彻底压倒了相权,这才有了集天下1心的皇帝。
现如今,赵源先是提出了‘王在法下’,从而削减了君主对天下的责任,但是也造成了相关权力的空白,而民权的提出,便是为了填补这1空白。
【作者题外话】:这1章非常难写,也存在很多争议,因此今天耗费了很多时间,光是替代敏感词就花了好久,只有这1章。众口难调,希望大家对其中争议处能够尽量轻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