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小1点的恐龙,无论是食草性的,还是食肉性的,它们生存下去,并不需要太多的食物,因此,在自然灾害中,可以凭借适应能力极强的身体条件,安然无恙的活下来。
伶盗龙就是如此,它是1种小型掠食者,虽然体型不如同1时期的其它大型食肉恐龙庞大,但是它们采取群居生活,共同合作捕猎。
它们非常聪明,骁勇善战,能依靠数量优势,捕获大型猎物,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也能顽强的生存下去。
当白垩纪中晚期来临,北美洲大6作为北方劳亚泛古大6其中的1部分,受到来自盘古大6不断漂移分裂的影响,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各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壳运动频繁加剧,导致大量火山喷发,不断向天空释放有毒浓烟,2氧化碳。
季节性多变的恶劣气候,也开始在这个时期纷纷出现,降雨量的增多,导致白垩纪时期的温度,要比侏罗纪冷的多,这是恐龙王朝经历过最严寒的时期。
很多地球上的植物,由于雨水增多,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大片丛林,和茂密的森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地1片萧瑟荒芜的景象。
仅有低矮的灌木丛,根本没有多余的食物来源,大量食草恐龙没有食物来源,纷纷走向灭绝。
食肉性恐龙需要外出捕杀猎物,获取食物来源,才能确保种族延续。
它们有的体型庞大,在慢慢靠近猎物时,需要躲藏,潜伏起来,才能出其不意的从埋伏地点冲出来,对猎物发起致命的突袭,成功1击,张开大嘴,利用上下颌部超强的咬合力将猎物彻底杀死,成功将其摆上啃食的餐桌。
然而,当周围环境随着骤变的气候,不断发生改变时,大片丛林,和茂密的森林突然消失,这给大型食肉恐龙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因为大型食肉恐龙捕杀猎物,通常需要依靠躲藏潜伏,才能更大几率捕杀猎物。
它们的奔跑速度不够快,不如其它小型掠食者,动作敏捷,行动速度,它们的体型实在是太巨大了,多种身体笨拙等因素,让大型食肉恐龙,无法长时间奔跑,只能短距离追赶猎物。
如果在慢慢靠近猎物的同时,对猎物发动攻击之前,没有有利的地形优势,和潜伏的地方,就很容易被猎物提前早早发现,逃之夭夭。
大型食肉恐龙捕杀猎物受阻,生活条件就会越来越艰难,因此,当多数大型食肉恐龙,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恶劣变化,捕杀更多的猎物,那么它们在缺少食物来源的情况下,同样难以逃脱灭绝的厄运。
当然,导致大型食肉恐龙种类大量灭绝的原因,并不是单1因素,而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它们无法适应恶劣气候带来的严重变化,严寒的冷空气,加上缺少食物来源,以及有利的猎杀地形完全消失。
这些独1无2的霸主,或许在白垩纪早期,称霸1时,但是终究无法和大自然抗衡,它们生存的环境,受到重重阻碍,适应能力也就慢慢下降,最后不得不走向灭绝的厄运。
大型食肉恐龙在白垩纪早期,如果大量灭绝,这给生活在北美洲大6上其它小型掠食者带来极大的好处。
因为在白垩纪晚期,也就是距今约为6500万年前,生活在北美洲大6上的食肉恐龙有很多种类,这其中不乏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如果很多食肉恐龙无法适应周围环境带来的恶劣的变化影响,无法捕获更多食物来源,确保种族延续,纷纷走向灭绝,那么生活在同1时期的其它食肉恐龙就会减少食物的竞争对手。
尤其是以群居生活的小型掠食者。
伶盗龙就是受益其中的1种。
它们是小型掠食者,经常集体外出捕猎,捕获大型猎物以后,在享用大餐时,经常会受到来自大型掠食者夺食。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伶盗龙自知不敌,遇到大型掠食者夺食期间,看到大型掠食者气势如虹的可怕身影走来,会闻风丧胆,赶紧向1群群流浪狗,夹起灰溜溜的尾巴迅速逃走,或者躲到1旁,静静等待,即便它们数量再多,也终究无法和1头大型掠食者奋起抗争,夺回属于自己捕获的猎物。
如果它们真的这样做了,那简直就是找死。
毫无疑问的是,体型弱小的伶盗龙会被大型掠食者轻而易举的击败。
它们唯1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保住小命,采取隔山观望,只有等到大型掠食者吃饱以后,会不会给它们留下点残羹剩饭。
但很可惜的是,大型掠食者通常都有自己的领地,它们外出捕杀猎物,或者从别的掠食者手中成功抢夺猎物以后,通常会将猎物用着大嘴叼起,优哉游哉的将不劳而获的猎物带回自己的领地独自享用。
大型掠食者这样做,看起来像是趁火打劫,但这并不是为了向弱小的对手炫耀,而是为了预防万1,在独自享用猎物的途中,避免不必要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