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编制更侧重火力输出,以后再配上方阵用的3磅炮以及虎蹲炮,这样方阵的正面火力会非常强大。长枪兵在冲击时面对的敌人将是被火器大幅削弱和震撼的。同时也因为这种方阵更加接近于线列,所以将来当石城军配发燧发枪之后,石城军的战士们能很快适应新的燧发枪战术。
但方阵的机动性天然不足,仍然是防御重于进攻。如果不搭配高度机动的骑兵,
就无法获得决定性胜利,尤其是未来面对流寇和建奴这样都以骑兵作为核心的敌人来说,击溃他们容易,歼灭则很难。
严亦飞未来要组建的骑兵部队,大多为轻骑兵。通过固定的军饷,辅之以土地的收入,可以让这支骑兵保持良好的士气。
严亦飞未来的骑兵,除了第1排使用马槊之外,其余骑兵的主要武器是马刀,同时骑手们会配备几把手铳。
他的骑兵主要负责击溃敌人之后的追击,或是在火铳兵第1轮齐射扰乱敌军线列后,骑兵发起牵制性冲锋。
不过现在严亦飞暂时也只能想1想,毕竟由于马匹的短缺,他的骑兵旗队此时仍旧只有十6人。
……
天启2年4月十1日,这1天,领着手下十几个骑兵化妆登上辽东半岛去侦查情况的张松岩,突然回到了石城岛,并且神秘兮兮的找到严亦飞,向他汇报道:“大人,经卑职等侦知,这岸上的黄骨岛堡守军,近期抽调走了1部分去了海州那边,现在整个黄骨岛堡守军不过1百人出头,其中女真真夷不过2十几人,我们要不要趁这个机会……”
严亦飞听张松岩之言,眼睛不由得望向了自己西北方向,那边也正是黄骨岛堡的所在地。
这黄骨岛堡位于今庄河市东约3十里的黑岛镇黄贵村城街屯北,距离石城岛直线距离也不过4十里,在天气晴好之时,在石城岛上登高远望,即可以远远的看见黄骨岛堡的轮廓。
据《辽东志》、《全辽志》和明代辽东文献记载,黄骨岛堡城墙为砖石土合筑,其城墙状曲如船,当地又称船城,南宽北窄,南北长约4百步,东西最宽处约1百8十步,周长约1千步或是2里2百4十1步,设有南、北2门,城内面积约2点4万平方米,是1个比石城堡还略小的城堡。
城北约3里外,是1条横贯东西的山岗,城南伸向黄海中的突出部分,古时称黄古(贵)岛,现名大南岛(樱桃山),城东北为丘陵地带。
《辽东志》记载“黄骨岛堡,官舍徐丁2百1十员名”;《全辽志》记载“黄骨岛堡,官军2百1十4员名”;黄骨岛堡当建于明代正统8年,《辽东志》纂修之前,曾1度废弃,后于嘉靖3十3年重修。
在金州卫以下的诸堡中,黄骨岛堡驻守官兵数量是最多的,仅次于金州卫城,其地位十分重要,可视为海防驿城。
城内设有百户所和驿站官署、递运所,常驻守城官兵和驿卒。城堡南北成1条直线,西城墙成曲形,南、北城墙长度不同,北城墙高于南城墙。东、南、北3壁用大方石块砌成,中间填土,西壁以土夯筑。
南门以大方石砌成,高十8尺有余,进深约2十1尺,宽约十5尺;城墙宽约十4尺,高约十5尺,下砌方石8层,上砌大青砖十2层。城内还建有关帝庙和娘娘庙等庙宇。
根据张松岩的情报,黄骨岛堡监控区内墩台有7宝台、中心台、总管台、望海台、出海台、背阴台、青石台、9转台、皂隶台、龙湾台、虎头台、褡链台、接火台、样台等十4座墩台。
各处烽火台均位于山顶,以当地产石块筑成,其中黄骨岛堡以西的山岭有两处烽火台,相距约3百步,其中西山北烽火台由石台和1道石墙组成,石台呈正方形,自下而上内收,底边边长约3丈,高约1丈5尺米,烽火台外环绕着1道边长约9丈的石制围墙,南墙正中辟有1门,围墙近东南角处筑有1角台。
西山南烽火台是黄骨岛堡城周围十4处烽火台中最大的1处,由石台和两道石围墙组成,石台呈正方形,底边长约十1丈,高约两丈1尺米,台外环有两道石围墙,内石墙4角筑有角台,南壁辟有1门和两个出入口,北壁辟有两个出入口,东、西两壁各辟有3个出入口;外石墙南壁辟有1门,与内围墙门对应。
南山烽火台较之其他烽火台台要小,与西山北烽火台相似,也是由石台和1道石墙组成,石台呈正方形,底边长约两丈6尺,高约1丈,外环以1道边长约8丈长的石围墙,门位于北壁稍西。
这些烽火台每台配置有守备兵56人,在明代时传达通信机关,又兼有行旅居民,遇敌时为收容避难所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