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们说,有关库拉圈的这段全都是在扯淡。那些民族志作者,和县誌的编写者差不多,往往是基於某种研究目的而创造出的刻板印象。它对土著人的心態过於『神化』了,作者本身也过於迎合读者。这些作者只是凭藉著在当地居住了一段时间的经歷,然后由此获得了『他们自己说了算』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写出些旁人无法证偽的文章,因为不是可能所有人都跑到西太平洋的群岛上面去搞田野调查。”
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个真理。但仗著不会有其他人去调查,去进行一些苦行然后发文章,这种行为无异於学术上的骗庭杖,靠没苦硬吃来获得声望。
许多时候,这些民族志作者的文章还不如待在研究室里的“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来得可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坐在扶手椅里面,並没有去现场,所以他们收集资料的时候会格外注意信息的来源和多样性。有时候,这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资料才能还原一个社群的全貌。因为那些土著往往只有在不被特別观察的情况下,才会保持自己原来的生活状態。
这有些像在观察熊猫。
熊猫这种生物非常有趣,它会很好奇的观察人类。当动物学家刚刚开始和熊猫接触的时候,有些熊猫会表现得警惕,而有些熊猫会表现得非常热情。这主要是因为,熊猫在野外几乎没有敌人,所以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对他们自己產生什么威胁,不少熊猫也就会放心大胆地从研究员们手上接过水果、馒头一类的东西,心安理得地吃起来。
但隨著时间慢慢延长,熊猫当熊猫开始忽略人的存在的时候,属於熊猫的真正的本性才会暴露出来。
这种因为观察而產生的应激反应,在熊猫身上要上三四个月才会消失,对人类则会更长。
实际上在有关库拉圈的调查中,这种应激反应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和土著之间產生了一些衝突、矛盾之处,经常產生一些经济纠纷。许多土著因为经济原因为他表演风格化的民俗,也因为经济纠纷拒绝了他的窥探。
听了张三的话,眾人沉默了。
如果民俗学者的话不能信,那要信什么呢?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好。”张三看了看眾人,对他们的反应非常满意,“都忘了是吧?你们都把那些追名逐利的调查员给忘了是吧?”
最⊥新⊥小⊥说⊥在⊥⊥⊥首⊥发!
眾人都茫然的点头。
“好,现在再把他们找回来。我告诉你们,那些真正愿意跑到野外去调查的人,不管他们是出於怎么样的心態,他们都是真正的伟人。他们用自己的研究扩宽了主流文明的视野,並且將未被文字记录的文明生態活生生地展现在了所有的人面前。他与土著之间的那些小小纠葛完全不会影响它真正的学术地位,那些搞民族志研究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
(本章完)